2.非快速眼動睡眠
“非快速眼動”的睡眠,腦電波呈現出十分緩慢的波形,是一種深沉的睡眠,是理想式的睡眠。人們一般睡眠有個大體不變的“公式”,即睡眠後不久進入深沉睡眠的狀態,然後慢慢地轉變成淺顯的“快速眼動”的睡眠。這樣來回交替,差不多每隔90分鍾相互交換一次,每個晚上平均轉換4、5次。如果遇到了阻礙,那麼需要睡著的時間將會延長,上麵講的這種有規律的節奏,也就會被打亂、破壞。這就是說,每個人在入睡前那段覺醒時間的心理狀態,和他這一個晚上的“非快速眼動”的睡眠有著緊密的關聯。即你睡得香不香、熟不熟,要看你入睡前的心情是不是平靜、安定。
有人用上麵講述的先進儀器“多種波動描記器”做實驗研究,結果發現,在實驗儀器上所呈現出來的實際睡眠狀況,往往和受試者本人主觀上自認為的睡眠有很大的差距。很多心理疾病患者訴說他們總是睡不好,可是實際情況和他們講的相反,反倒是意外地睡得很好。比如在醫院病房裏,有位患者對夜班護士訴苦說:“昨天夜裏我幾乎整夜沒睡著。”護士卻反駁他說:“您睡得很好。夜裏住進了一位急診患者,亂了一陣子,您不知道吧?後半夜刮大風,窗戶被吹開了,接著一場大雨,您也不知道吧?您覺得一夜幾乎沒有睡著,是因為您總是想著您夜裏一陣陣偶爾醒來那會兒的時間,所以您覺得一直是在醒著。”
從這位心理疾病患者(大部是神經衰弱或失眠患者)和護士的對話裏,我們可以看出,很多自認為睡不著或睡不好的人,實際上並不是真的睡不著或睡不好,而往往是因為他們在心理上對於睡眠產生了過分的緊張、不安和過敏。所以說,很多失眠、不眠是心理因素所造成的。
二、睡眠之謎
引起睡眠的物質是什麼?1918年,法國著名心理學家亨利·皮爾隆做了這樣一個實驗:他把疲勞的狗的腦脊髓液注射到健康的狗腦裏以後,這條健康的狗就睡起來。皮爾隆於是認為疲勞後,在大腦中有某種可以誘發睡眠的化學物質。1964年,法國裏昂大學教授朱佩做了如下的實驗:他先讓貓吃降血壓藥,貓就沒有睡意,然後再給它注射血清素,這隻貓就又想睡了。於是朱佩教授認為,血清素是一種和腸胃運動有關聯的一種神經傳導物質,它在大腦裏可以微量生產,起維護睡眠的作用。
日本的醫學生理學教授鬆木法治博士根據他的實驗認為:“在睡眠狀態的時候,腦裏的血清素既分泌,也在消耗著。由於腦中儲存的血清量原本就很少,所以夜裏容易醒來的人,血清量的供應就感到不足了。”這些實驗盡管都還是處在探索的階段,但是已經開始在慢慢地解開睡眠這個“謎”。
現在首先可以肯定一點的是:睡眠和大腦有密切的關係,睡眠確實有物質基礎。因此,睡眠並不神秘,失眠和不眠也並不可怕。在不遠的將來,我們就可以有辦法控製睡眠和征服睡眠。同時,也堅定了人們這樣一個基本觀點:睡眠和心理健康關係至深,你若想贏得一夜甜睡,就必須保持健康的心理。
人為什麼會做噩夢?
有很多青年朋友向醫生訴說他們被各色各樣噩夢所困擾的苦惱心情。有的說,他經常做陰森可怕的夢,被一聲怪叫驚醒,醒來後全身冷汗;有的說,他經常做極其痛苦的夢,醒來後淚痕滿麵;有的說,他經常做驚險阻撓的夢,醒來後心頭還像小鹿似地在“突突”地急劇跳動著;有的說……醒來後夢境仍久久繞結腦中不散。
這些人幾乎個個都能繪聲繪色地描述噩夢的情景:或者夢見自己的身體飄浮空中,上下不得,十分著急;或者夢見被惡人或“鬼怪”追逐,緊張萬分;或者夢見突然跌倒,驚嚇醒來;或者夢見跌進深淵,驚恐萬狀;等等。他們幾乎異口同聲地都問:“噩夢是不是禍害災難將來臨的征兆?”
一、夢的概念
從心理健康的角度怎樣理解噩夢這個生理現象?為什麼會做噩夢?做噩夢說明了什麼問題?……在談論這些青年人感興趣的問題之前,讓我們先從一般的夢講起。
夢是人在睡眠過程中的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做夢是人腦的正常活動,是人腦處於睡眠狀態下,一定時間一定部位的興奮活動。我們每個人,不分男女老少,身體健康的或不健康的,都會做夢,都要做夢。隻是夢的數量因人而異,有多、有少;夢的內容因為人們的年齡不同、知識經驗的豐富程度不同,身體健康狀況不同,因而也會有千差萬別。有的人醒後對夢的記憶猶新,而有的人則模糊不清或覺察不出。有些人“斷言”自己從未做過夢,這是不確切的,隻不過是他忘記了曾經做過夢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