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對噩夢的解釋
當人們了解了有關做夢的一般知識之後,再來進一步談做噩夢的問題,就容易理解了。
1.經常做噩夢是心理不夠健康的一種表現
做噩夢不僅會影響正常的睡眠,不能很好地恢複體力;而且噩夢醒後,輕則頭腦昏沉沉,精神恍惚,全身疲憊無力,有損於身體健康,重則記憶力急劇減退,情緒沮喪,性情暴躁,不思飲食,身體會顯著地衰弱下去,以至產生不適應的行為等。因此,應該盡量防止經常做噩夢。
2.不必為做噩夢而驚慌失措
做噩夢絕不是什麼大禍臨頭或災難、不幸的預兆。俗話說得好:“日有所思,夜必多夢。”做噩夢,通常是由於白天多焦慮、恐懼、悲慟、抑鬱、憂愁、苦悶、煩惱等因素所形成的。當然,也有些噩夢反映了生理上的病變。有位青年人經常夢見和別人武鬥,被對方用刀刺中心髒驚醒過來,後來發展到不做夢也感到胸部疼痛,去醫院檢查後,發現得了心肌症。這是因為白天來自身體外界的刺激多,各種聲音、光線、氣味等通過眼、耳、鼻、舌等刺激大腦,身體內部的疼痛等刺激就被抵消了;到了夜晚睡眠的時候,來自身體內部的生理刺激傳導到大腦,就會做夢或者做噩夢。
因此,做噩夢是有“來頭”的,例如,睡眠時把手壓在胸部,就可能會做噩夢。噩夢的內容和原因也都是可以分析、解釋的。正像“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那樣,刺激與反應之間是有因果聯係的。一定的刺激會引起一定的反應,做什麼樣的噩夢,都必然有什麼樣的原因。“噩夢應驗”的說法,隻能說預告你心理不健康,心理有疾病,因而就有較大的可能發生事故,並不是什麼“先驗”、“顯靈”、“夢兆”使之然。
夢的內容和數量的不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個人的心理健康的水平。中國古書《周禮·春官·占夢》裏講夢有6類:“一曰正夢,二曰噩夢,三曰思夢,四曰寤夢,五曰喜夢,六曰懼夢。”當然,夢的內容不僅限於這6類,但這段敘述卻也多少可以表明夢的種類既廣泛又多樣。上列的6類夢其實是3對夢,即一與二、三與四、五與六是相互對立的3對。“噩夢”和“懼夢”都好理解,顯然是屬於噩夢。“寤夢”的“寤”字,如照古漢語的一般解釋,是“睡醒”、“醒過來”、“醒悟”的意思。你想“醒夢”,那不就是快速眼動的異象睡眠嗎?這種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睡眠,幾乎都會做噩夢。所以說,做噩夢是古已有之的生理現象。
因此,如果你經常被噩夢所困擾,那你既不必驚慌失措,但也不要等閑視之。首先要從外界和身體內部去查找原因,然後“對症下藥”,從由於接受這些內外刺激,而產生反應的心理內部去解決問題,排除形形色色的各種內心幹擾,使自己的心理健康起來。
三、青少年多夢
青少年時期正處於生理發育旺盛,身心全麵迅速發展時期。青年人熱血沸騰,容易激動,對事物分外敏感,好思考探索;由於思想還不夠成熟,人格正在完善化,因而煩惱多、苦悶多。因此,就往往會由於對一般的刺激經過主觀上自我過濾後的不同感受,從而形成異相的睡眠,做噩夢。
偶爾地做些噩夢,其實也沒有什麼了不起。不管是什麼夢,說到底,到頭來還隻是一場夢而已。因此,青年朋友們不必過分計較做什麼夢——快樂的夢、憂愁的夢,善夢、噩夢,反正都隻是夢。從這個意義上講,夢的內容應該是不分好壞、善惡的。
做噩夢也好,如果你覺得它有趣,感到像是一部動人的驚險電視片、悲劇電視片……情景曲折、故事離奇、動人心魄、感人至深,那你就不會感到是思想負擔,那你就不會怕做噩夢。日本著名精神醫學家、也是研究心理健康學的有世界影響的權威人士森田正馬博士,曾經說過一句耐人尋味的話:“做夢是愉快的,要以做夢為樂事!”
有人說,夢見有彩色的夢會得精神病,這是毫無根據的。生理心理學家曾經做過調查:屬於視覺的夢最多,其餘逐次是聽覺、運動覺、觸覺,最少的是味覺。有些夢是重疊的,比如,視覺與聽覺並存的夢。視覺夢中也有彩色的夢,例如夢見紅花、藍天等,約占視覺夢中的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