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心理健康問題篇(6)(1 / 3)

根據一些生理心理學家對夢的臨床實驗研究,發現人們在鬱悶的時候多噩夢;相反地,心情好時,就會做愉快的夢。但是,因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不太去想那些愉快、高興的事情,而是更多地去想苦痛、悲愁的事情,所以就經常會做噩夢,對噩夢也分外敏感,記得牢,會久久不忘,銘刻在心裏。因此,所謂“經常做噩夢”,也不是絕對的,很有可能是因為噩夢印象強烈,容易記住罷了。特別是那些神經質的人,更容易記住做噩夢。

為何伍子胥一夜之間須發皆白?

憂鬱寡歡是危害心理健康的最直接的、也是最常見的一個重要原因。過度的憂慮,往往是由於一個人在精神上經受不住突發性的強烈打擊而形成的。它的嚴重後果,甚至會使一個人在生理上極快地發生劇烈的變化。這樣的事例並非罕見,最典型的例證,就是你也許熟悉的兩則曆史傳聞故事——“伍子胥一夜之間須發皆白”和“瑪莉皇後一夜之間頭發盡白”。

我國春秋時代楚國大將伍子胥,因為非常害怕過不成昭關關口,完不成複國報仇的大業,以致憂慮過度,一夜之間須發皆白。京劇《文昭關》講的就是這件事。《文昭關》和現代電視連續劇《西施》裏麵的伍子胥,長發長須都是雪白的。無獨有偶,和中國古代伍子胥故事遙相呼應,法國國王路易十六世的皇後瑪莉因罪而被判處死刑,當她知道了這個判決的第二天,頭發完全變白。

至於曆史傳聞是否可信,這兩位曆史人物的頭發或胡須究竟白到什麼程度,這些就不必多去考據了。不過,憂鬱寡歡可以促使生理上發生病變,這倒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一個人長期憂鬱寡歡可能導致精神憂鬱症。這種病的心理表現主要是:悲觀失望、情緒低落、缺少樂趣、缺乏活力,有的甚至會整日裏自責自咎,嚴重的會產生輕生自殺的念頭。精神憂鬱症如若不及時治療,任其發展下去,就會導致生理上的病變。例如,頭痛頭暈、心慌沒勁、惡心嘔吐,以及長期失眠、食欲很差、體力衰退等,過度地憂鬱會使人生病。《淮南子·原道訓》中寫道:“憂悲多恚,病乃成積。”反過來,長期憂鬱也會影響心理健康,這也說明了生理和心理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

前蘇聯著名小說家、《毀滅》和《青年近衛軍》的作者法捷耶夫,長期被慢性病折磨、憂鬱寡歡、身心交瘁,最後神經錯亂,自殺身死。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因為盲腸炎開刀後健康狀況變壞,心情鬱悶,用煤氣自殺身死。這兩位大作家的自殺固不足取,但可以從一個側麵看出長期憂鬱寡歡的危害性。

人們為了防止憂鬱寡歡,有必要了解下麵3個問題:

一、為什麼會產生憂鬱寡歡的消極情緒?

產生這種情緒的主要因素,來自心理上的和生理上的2個方麵:

1.心理因素可以導致憂鬱寡歡的情況,在我國古書中有豐富記載。比如說,第一,思慮過度可以引起憂鬱——“憂,思也。”(《爾雅·釋詁》)第二,憂與鬱密切相關——“憂者閉塞而不泄也。”(《鬼穀子·權》)所以“憂”與“鬱”二字常連成為“憂鬱”——“憂鬱生疾。”(《管子·內業》)第三,憂與懼也有密切關係——“餘何憂於龍焉?懼也!”(《呂覽·知分》);“愁憂恐懼則傷心”(《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由此可見,我國古代學者認為:憂就是鬱滯在內心的過度思慮,而又與恐懼有關聯的一種複雜的心理狀態。第四,憂與惱恨糅合在一起而成為“憂恙”。例如,對自己的疾病或過錯等,過度地又憂鬱、又惱恨,就會使人形成“心疾”,即所謂“憂恙故成心疾”(《春秋左傳·杜林注釋》)。

2.社會因素的影響,可以使一些人罹致憂鬱寡歡病症的情況,也不容忽視。例如,在陰霾密布的“四人幫”統治時期,有少部分青少年由於個人的身世與經曆的種種不幸,造成了憂鬱寡歡的陰沉性格。也有一大部分青年人,由於耳聞目睹周圍社會的混亂、邪惡,感到祖國、民族的命運和個人的前途,都是一片茫然不可預測,因而心情壓抑,缺少歡樂。

二、憂鬱症狀有哪些表現和危害?

患有憂鬱症狀的人,大部分都會有以下一些表現:

1.在情感與情緒上表現為:長年累月地感到悲哀、絕望、無助、自疚和懊喪。他們幾乎整日裏無精打采、悶悶不樂,或者是彷徨憂慮,惶惶然不可終日,有如大難之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