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在行動上表現為:孤寂自卑,消極怕事,心理反應不靈活。不願意奮發有為或者是欲振無力。並經常伴隨有運動功能的遲滯,動作反應時間緩慢,以至動作遲鈍,“未老先衰”,“身未亡而心先死”。
3.在思考上表現為:不能正確地掌握自己的思維過程。有的人胡思亂想,思維雜亂無章,“思緒如麻”、“斬不斷、理還亂”;有的人則是思維奔騰活躍,一時收攏不住,往往會百感交集、唏噓感傷不已。因而他們對麵臨的遭遇和特定的情景,難以集中意誌地去思考、去分析,也就更談不上去正確地解決這個問題了;尤有甚者,幾乎完全喪失了對周圍環境變化的注意力,癡呆呆地麻木不仁,無所反應。
憂鬱可以使一些有才華的人淪為平庸,造成人為的失敗,撲滅了他們心頭中的希望之火。憂鬱能摧殘人們的意誌,阻抑人們的活動,削弱人們的能力。因此,可以說憂鬱是一種極為有害的心理腐蝕劑,而且它也能使人變得過早衰老,損害人們的身體健康。
近幾年來,一些青年朋友常常愛叨嘮:他們“處處不如意,事事不稱心”;訴說自己有“數不盡的憂傷悲哀”、“難以平複的心靈創傷”等,以致終日裏悶悶不樂、頹然若失,對往昔悔恨懊喪,對未來悲觀絕望。另外有些青年人,一方麵自認為是“壯誌未酬”,但卻又不振作行動;另一方麵把自己固守在自我編織的羅網之中,終日裏庸人自擾,無力自拔。
有憂鬱症狀的一些人,除上麵這樣一些表現和危害性外,他們還會經常表現出對於不幸的遭遇特別敏感,而對可喜的事物卻又麻木不仁。
三、怎樣消除憂鬱寡歡的情緒?
1.當遇到使你憂鬱的刺激時,你可以想方設法地靜下心來,度過“難關”。當你勝利地跨過這一難關後,那麼當下次使你憂鬱的刺激再來時,你就會有經驗和勇氣來對付它,會逐漸地驅散腐蝕你的憂鬱“妖霧”。
2.你也應當養成克服憂鬱心理的習慣。心理上的習慣力量,久而久之可以演變成為一種心理的“進攻力”、“心理能量”,它會成為你戰勝憂鬱的銳利武器。
3.心理療法中的“休閑療法”和“音樂療法”等,對於“醫治”憂鬱也是切實可行的有效方法。尤其是“音樂療法”,對於消除憂鬱效果十分顯著。我國當代已故著名經濟學家孫冶方,生平喜愛聽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直到他重病臥床不起時,還在聽這部震撼人心,激勵人們昂首挺胸、闊步前進,不肯向“命運”屈服的交響曲,因而給他添加了向死神挑戰的勇氣和力量。
為什麼有的人暴躁易怒?
“睜圓怪眼,倒豎虎須;性如烈火,咆哮如雷;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手持雙斧,不問青紅皂白,劈頭便砍,……”這段文字是《水滸傳》對綽號“黑旋風”李逵這位梁山好漢的性格特征的生動描述。李逵由於暴躁易怒,在我國心理學上幾乎成為“膽汁質”氣質(脾氣、性情)類型的典型。
我國古代醫書《內經·生氣通天論》中說:“陰不勝其陽,脈留薄疾,並乃狂”。這就是說,大腦的興奮作用若是超過抑製過程,或者興奮過程占據強大優勢時,人便會狂躁。一個人如若總是暴躁易怒,那麼他的大腦的興奮過程便會占據主導地位,久而久之,就會罹致狂躁病。
根據美國1984年的一份醫學小資料:美國有一位醫生經過25年的研究發現,脾氣暴躁的人比一般人患心髒病的比率要高出5倍,死亡率也比一般人要高得多。他對美國芝加哥地區1900宗病例的分析,發現多數心髒病患者,在他們發病前脾氣暴躁,發病後又難以控製自己的暴躁情緒。這位醫生的結論是:“心髒病患者,不能隻靠藥物治療,更重要的是心理治療!”
上述例證說明,暴躁易怒對心理健康極為不利,對身體健康的危害性也很大。因而有必要探討一下:從心理健康學上看,為什麼有些人容易暴躁易怒?應該怎樣從心理健康上防止暴躁易怒?
一、暴躁易怒的心理原因
根據臨床觀察,暴躁易怒的心理原因大體上有以下幾個主要因素:
(1)由於受到某種恐嚇而激怒。
即為了心理自衛,往往用暴怒的形式向這種恐嚇進行反擊。例如,當父母迫使子女服從自己的意誌,否則就以斷絕父子或母子關係相威脅時,子女往往以盛怒相對抗。
(2)由於某種有目的的意向活動受到阻抑,為了排除這種心理障礙,從而激怒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