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心理健康問題篇(6)(3 / 3)

比如,早已安排好去旅遊,但卻被家長堅決阻攔反對,孩子於是就會大發雷霆。

(3)由於外界的某種刺激幹擾,妨礙正常的思考活動,使得心情非常煩躁。

比如,正在緊張地準備應考,鄰居大聲放錄音機,使得他心慌意亂,緊張性增高。這種情況每每在集中精神工作、學習或休息時,更容易引起“火冒三丈”般的憤怒。

當然,也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會因為上麵這3種原因而輕易地暴躁發怒。這3個因素都不是因果關係性質的必然規律。這當中,還有一個思想意識修養的問題。

讀者也許會問:“暴躁”和“煩躁”是否有區別?實際上二者並不是一回事,但是它們也有一定的聯係。區別在於:它們在強弱的程度上有差別,暴躁的力量強,煩躁的力量弱;聯係在於:從弱到強地日積月累後,會引起量變到質變的演變發展,即煩躁有可能發展成為暴躁。因此說,容易煩躁的人也不可掉以輕心,誤認為自己隻是好煩躁而已,和暴躁並不沾邊。

然而,為什麼在同樣的情境下,有的人可以克製自己不發脾氣,而有的人卻“點火就著”呢?為什麼有些人練就了“鬧中求靜”的本領,而另一些人容不得周圍環境中的竊竊私語呢?這和一個人的文化教養以及思想意識的鍛煉、熏陶有密切關係。幼年時起被家人嬌慣的人,易於形成暴躁易怒的性格,這就表明了脾氣、性情和一個人的社會文化背景、家庭教養態度與教育方式等密切相關。

人類有“習而安之”的適應能力,生理心理學把它叫做“可塑性”。這種可塑性因人而異,每個人在可塑的程度大小上不盡相同。這主要是由於家庭、學校、職業、社會環境的熏陶和訓練不同所造成的。因而,暴躁易怒這種氣質特點,並不完全是與生俱來、由先天所決定的。而且,每個人的氣質,在後天生活環境條件下,又是可以改變發展的。

實際上,氣質的變化主要被決定於人們的生活方式、所接受的教育方式和教養態度以及行為活動的內容與性質。例如,一個看來“生性”軟弱、優柔寡斷、逆來順受的人,經曆了轉戰南北、馳騁疆場之後,會成為一個威武剛毅、當機立斷、敢於反抗、叱吒風雲的軍事指揮家。同樣的,一個精力充沛、熱情洋溢、“生性”耿直、行動敏捷的人,也往往會由於經受不住曲折坎坷的不幸打擊,從而變得抑鬱寡歡、萎靡不振、含蓄隱諱、行動遲鈍。甚至這種內心的激烈變化,會影響一個人外表麵貌和風度等的改變。

因此,容易暴躁發怒的青年朋友們,要加強思想意識方麵的修養鍛煉,加強自製力,遇事沉著、從容不迫、耐心謹慎;對暴躁易怒的危害性要有足夠的估計,要認真對待、慎重處理。因為對暴躁易怒的脾氣、性情如果不加克製,尤其是在遭遇到不幸的打擊、挫折,從而造成心理創傷的時候,往往會發展成為一種“暴躁性”人格障礙的精神疾病。有這種人格障礙精神疾病傾向的人,多半表現為情緒很不穩定,易於任意地爆發憤怒、仇恨或暴行;在言詞用語上、或者外部行動上,往往表現出攻擊性的行為,並難以自我控製。

二、防止易怒的方法

從心理健康學的角度來看,防止和克服暴躁易怒的方法,可以分為消極性質的和積極性質的2大類方法:

(1)對於容易引起你暴躁易怒的刺激,你可以采取“躲避”、“轉移”或“釋放”的方法。這些方法,可以說是傳統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孔子在《論語》中講到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就是一種躲避刺激的方法,它可以製止你的暴躁發怒情緒。“三十六計,逃為上策”,說的也是躲避是一種有效的“策略”。

我們在對人處世時,應該講究些策略學。你也可以在暴躁憤怒將要發作時,避開當前的刺激,去做些其他工作。比如聽聽音樂,看看電視,或者提筆繪畫寫字等,從而把注意力從暴躁易怒的刺激中轉移開。“情緒心理學”中講的“移情說”,就是強調這一方法。風靡一時的影片《少林寺》中的方丈,被不法歹徒欺辱時,閉上雙目,重複念道:“阿彌陀佛!罪過!罪過!”用的就是情緒轉移法來克製暴躁易怒的情緒。

釋放法是多少帶有些積極色彩的方法。它不是一味地在觀念上避開或轉移暴躁易怒的刺激,而是用行動給暴躁易怒找一條出路的排泄法,從而不讓這種消極情緒積壓在心裏,造成心理疾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