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心理健康問題篇(7)(2 / 3)

也許有人會問:這些雖然生理上有缺陷,但卻在事業上有所建樹的青年人,在心理上有什麼成功的“竅門”嗎?如果說他們真的有什麼成功的“竅門”的話,那就是:他們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了心理學上的“補償作用”這一原理。

朋友,你看過25歲的病殘青年黃波寫的《讓生命變得更有價值》這篇文章嗎?這是一篇有血有肉、真實感人的自傳體裁的報告文學。文章講了作者是怎樣從痛苦、絕望、氣餒、迷茫中振作起來,決心發奮走自學成才的道路,用驚人的毅力“四肢爬進”古文字研究領域,在他21歲時出版了《殷周鋼器銘文彙集》,在古文字學方麵做出了優異的成績,得到了社會的一致公認和讚賞。

這裏,摘寫幾段:“小兒麻痹纏住了我這個幼小的身軀,預示著今後的我將在痛苦和磨難中度過,然後在別人的同情和憐憫中默默無聞地離開人世。”

“1976年7月我從高中畢業後,發現社會上並不需要我。是呀,好手好腳的有些還在待業,何況我呢?我痛苦、迷茫、孤獨、憂憤,我感到這個世界上也許就根本沒有我的歡樂,感到自己確實是廢而無用的人了。一個人活在世上不能為社會做點什麼,全靠家人和社會的恩賜苟活,還有什麼意義呢?在這極度痛苦之中,我也想了許多……”

“總之,我終於認識到,我應當向人們證實人生價值的大小並不能靠身殘與否來決斷,我要用自己的努力向人們證明,前途是光明的。我將從自己本身的工作崗位和自己的業餘愛好出發,向著希望的目標堅定地走下去。”

黃波這篇文章,把他自己因生理上的缺陷而形成心理上的失常,以及他怎樣運用心理上補償作用這種心理療法,從而在心理上和生理上轉敗為勝的過程,寫得十分深刻、真實和令人感動受教益。

那麼,什麼是心理上的“補償作用”呢?

補償作用是心理適應的一種機製(機能)。每一個人總得適應社會,總得尋找心理上的出路。從心理學上看,補償是一種“移位”(變位),為了克服自己身體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劣等感(自卑感)”,而發展自己其他方麵的特征、長處、優勢,趕上或超過他人的一種心理適應機製。

比如,從小性格陰沉、暴躁和缺乏耐性、好動的拿破侖,終於成為被馬克思和恩格斯稱之為“真正的偉大的拿破侖”,青年時窮得連飯都吃不飽,依靠法國革命,從一名默默無聞的下級軍官,一步一步地躍升為將軍,最後取代了腐敗的督政府,掌握了政權,鞏固了新興的資本主義製度,反擊了複辟勢力。拿破侖的一句名言是:“在我的辭典裏,沒有‘困難’二字。”他的一生就是從不向困難低頭屈服,他永遠進攻、進攻、再進攻,因而在事業上取得了輝煌的成績。

又比如,被譽為千古卓絕的兩大演說家之一的古雅典著名雄辯家德摩斯梯尼(另一演說家為代表柔性的西塞羅)開始演說時,因為聲音和姿態都十分拙陋,屢屢遭到聽眾的譏諷。於是他獨身一人躲在地下室裏,剃掉了半邊頭發不見人,麵向牆壁刻苦練習發聲和姿態。後來因為音弱,便縱呼於山巔海涯而使音強;因為肩聳,便垂劍於肩上而使肩正;因為氣促,便練習深呼吸而使呼吸舒展;因為音雜,便口含小石子練習發音,而使發音清晰。這樣勤奮地苦練了好幾年,戰勝種種艱苦,最後成為千古以來的卓越演說家。德摩斯梯尼演講時豪邁嚴肅,氣宇軒昂,詞語慷慨悲壯、熱烈果斷(他學過、也教過修辭學),使聽者熱血沸騰,精神振奮。

從上麵講的2個事例中可以看出:

很多人為了想要擺脫自己對心理上或生理上的缺陷的“劣等感”意識,極力尋找用別的東西來代替、彌補這種缺陷,這就是一種“補償作用”。正像張海迪說的那樣:“並不能使條條大路、每扇大門都對我關閉吧?通往成功之路,無非是布滿荊棘吧?無非是要有勇氣敢闖,披荊斬棘時能夠忍受疼痛。這兩條,我都不怕。”

其實,無論是身心有缺陷的人也好,沒有什麼身心缺陷的正常人也好,都會運用不同性質的、不同形式的補償作用來揚長避短,彌補不足,發揮優勢以滿足自己的要求,實現自己的願望。因此,這種生理、心理正常的人在生活當中的“補償作用”,也屬於一種正常的情況。心理學上把這種補償叫做“過度補償”(也可以叫做“過剩補償”),也就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更上一層樓”式的補償。比如德摩斯梯尼和拿破侖,不做“過度補償”也可以正常地生活下去,但他們不甘心於庸庸碌碌地、無所作為地混日子,於是奮力拚搏。最後終於成為在事業上有輝煌成就的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