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心理健康問題篇(8)(2 / 3)

比如說,你要去攀登一座高山。在沒到這座大山之前,沒有必要過多地去想它,待到你真的到達了山腳下,你往往會發現有你想象不到的可供攀登的路徑。“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魯迅在1925年寫給許廣平的信中寫道:“但我也並未遇到全是荊棘毫無可走的地方過。不知道是否世上本無所謂窮途,還是我幸而沒有遇著。”

有人曾做過這樣的心理學實驗:讓心情快樂和心情悲哀的兩批人朗讀關於一個勝利者和一個失敗者的故事。結果發現:心情快樂的人,最關心勝利者的結局;而心情悲哀的人,最關心的是失敗者的命運。於是科研人員就此得出結論:悲觀的人傾向於低估對自己發生的一切事情的價值意義;他們回想起來的事情,大部分都是令人傷感的,這樣也就使他們更加頹廢、憂鬱、煩悶。因此,每個人都應該樹立起樂觀主義的信念,切勿自尋煩惱,隻有這樣,才能徹底地擺脫消極的煩惱情緒。

為什麼有的人情感淡漠?

在我們周圍,也許會碰到這樣的人,他們對人、對事表現得很冷淡、不熱心,甚至冷酷無情。這在病理心理學上叫做“情感淡漠症”。“情感淡漠”雖說也是一種情緒體驗,不過這種體驗大都是病態的、不健康的。

情感淡漠在表現程度上,有輕重不同的區分,情感淡漠的形成與發展原因,也包含有病理和社會心理2方麵的因素在內。

在國外,現在有些青年心理學家,他們經過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後發現,在生產力高度發展的現代化社會裏,有為數不算少的青年,在心理上處於“三無”的狀態。

所謂“三無”,簡而言之,就是無情、無力、無心(心思)。這也就是說,他們無動於衷、缺乏活力和漠不關心。這些多年專門從事研究青年心理學的專家們呼籲,生活在現代化社會裏的青年,應該警惕這種心理上的“三無”狀態。

一、“情感淡漠”的青年,有

哪些主要表現特征(1)從麵部表情和身體姿態上,就可以看出他們缺乏生命的活力,整日裏有氣無力,失去了“和現實的活著的聯係”。

“和現實的活著的聯係”這句話,也可以翻譯成為“和現實的有生命的接觸”。這句話是生於波蘭的法國著名精神病學家明考夫斯基的一句名言。他說的這句話,也就是中國古語“行屍走肉”、“哀莫大於心死”之意。明考夫斯基解釋說,情感淡漠的人是自閉性的、自我封鎖的。這類青年大部分是因為心靈上曾經遭受過種種挫折、打擊或創傷,於是心灰意冷,喪失了生活的樂趣,對人對事都感到索然無味。他們的心“冷透”了,軀殼雖存、“靈魂”已無,心靈空虛至極。

(2)表現為心理上的不適應。

這是一種另外形態的情感淡漠症。在生活中通常可以看到,有些青年行為正派,並不胡作非為,但他們卻有一種不由自主的強迫性病症的傾向。主要表現為,他們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原因,但卻失去對於學習的熱情,或者失去了對於社會的關心;他們持續地過著一種自認為“超然”的脫離現實的生活。

然而這類青年並不像精神病患者那樣,他們的智力和品格相當好;他們也不像某些神經病患者那樣內心惴惴不安、緊張不寧。病理心理學家認為,這種類型的情感淡漠青年一隻是一種表現在行為上的障礙或阻抑,他們是神經症的“預備隊員”。比如,有些青年自認為很“老練”、很“成熟”、“看破紅塵”,他們鬥誌減退,不想靠自己的奮發努力而改變現狀,他們安於現狀、得過且過。

二、如何治療“情感淡漠”

病理心理學家認為,對這類青年的“醫治”是相當棘手的,比起前一種類型的情感淡漠者,更加麻煩、費力。盡管如此,我們還是有辦法可以使他們“死灰複燃”,重新燃燒起生命的火焰,激發起他們奮發向上、努力拚搏的精神。幫助這類青年朋友尋找回來他們失去的精神樂園,有效的途徑就是“讀書學習法”和“音樂治療法”。

1.讀書學習法

有很多情感淡漠的青年,用讀書、學習的辦法,填補了他們心靈上的空虛,使他們重新振作起來、熱情起來、積極起來。因而,“讀書學習法”,被病理心理學家和青年心理學家們一致讚譽肯定,認為它是治療心理空虛的一種有效方法。

為什麼“讀書學習法”會發揮這樣大的效用?因為讀書可以開闊眼界,幫助情感淡漠青年看清前進的目標,在精神上找到寄托,鼓勵他們充滿信心地一心投入有意義的事業上去。因而在他們養成讀書習慣之後,就會改變心理上的“三無”狀態,精神生活充實了,生活也就不會再顯得乏味。顯然,因為有了知識之後,就會找到理想這一精神支柱。從這裏也可以看出,英國大哲學家培根說的“知識就是力量”的確是一句至理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