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暗的舊社會,很多傑出人物對於祖國處於憂患中也苦悶過、彷徨過。但是他們如饑似渴地博覽群書,用科學的知識(包括社會科學知識,如馬克思主義等)充實與豐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然後又用這些知識奮發有為地造福人群。列寧夫人克魯普斯卡婭在回憶列寧時寫道:“書在弗拉基米爾·伊裏奇一生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他從事的那種浩繁的工作當中,書給了他知識,而這些知識又被他出色地掌握住;否則,他就不可能成為我們大家所知道的那個列寧了。”
勤於讀書、勤於學習,不僅可以改變心理空虛的狀態,而且可以醫治精神抑鬱。美國有些大學舉辦周末進修學習班,一些不是由生理上的內髒器官性病變所引起的心理疾病患者,參加進修班學習後,用不了很長的時間就消除了諸如抑鬱、頭痛、心動過速等症狀。這就再一次證實,“讀書學習法”的確是一種有效的、非藥物性的心理療法。
2.音樂治療法
除了“讀書學習法”以外,還有音樂療法等有效地消除情感淡漠的心理療法。比如,當你因各種原因而心灰意冷、悲觀失望,精神萎靡、意誌消沉,彷徨悵惘、寂寞空虛的時候,你可以時常聽聽進行曲那樣宏偉奔放的旋律,它會給你帶來充實同勇氣、希望和力量。
上麵是從病理心理學角度來分析情感淡漠問題的,下麵讓我們再從社會心理學角度來做分析。
1964年3月14日,美國《紐約時報》報道了一則殺人消息:一位年輕婦女夜晚在紐約昆士區自家住宅附近被殺害。由於被殺者奮力抵抗,謀殺者延續用了半個多小時才將她殺死。事後調查四鄰有38人曾聽到她的呼救聲,但無人相助,甚至無人報警。這件事引起了美國輿論界的重視,成為社會心理學家研究的重要案例。為什麼見死不救,“無人相助”?這可能有許多複雜的因素,但是旁觀者的“情感淡漠”以至“冷酷無情”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
1983年5月24日,我國《光明日報》報道了一則犧牲自己、搶救別人的消息:1983年4月11日,福建省建陽縣徐市公社中心小學的鄉村女教師馮細珠,當一陣罕見的龍卷風席卷而來,教室就要倒塌的時候,她用雙手緊緊地撐住大門,結果,學生們脫險了,而她卻獻出了年僅31歲的生命。而2008年“5·11”汶川地震中湧現的舍己為人的事跡更是數不勝數。這種舍己救人的精神,同前述某些人見危不救的淡漠情感,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兩種社會製度,給人們帶來了兩種不同的社會心理。情感淡漠以至冷酷無情,在資本主義社會裏,幾乎成為一種流行的社會通病。
上麵講的這些,是作為一種社會思潮的大眾社會心理來分析的。毫無疑問,這是我們必須清醒看到的一個大前提。可是,從心理健康學的角度來觀察,為什麼在同樣一種社會製度下,比如說在我們的周圍環境裏,大多數的人富有同情心和利他精神,而有些人卻情感比較淡漠以至冷酷無情呢?
三、“情感淡漠”的原因分析
有些病理心理學認為,淡漠是一種對挫折的退縮式的心理反應。通常人們在遭到挫折的時候,先是表現為“攻擊”反應;如果攻擊反應失敗,或者由於攻擊反應而招來更大的挫折時,就會表現為“逃避”反應;如果不能逃避,就會表現為“淡漠”以至“無情”的反應。
攻擊—逃避—淡漠(或無情),這3種不同的對挫折的反應方式,究竟采用哪一種?這決定於當事人所麵臨的不同的具體情境,以及和它們不屈的效果。因此,這3種不同的對待挫折的反應方式,並不是從強到弱地必經的3個步驟。在日常生活裏,我們會發現,對待同樣的挫折,有的人采取攻擊方式,有的人采取逃避方式,而有的人則采取淡漠以至無情的方式。
說起“淡漠”和“無情”來,似乎是對挫折情景漠不關心、甘心退讓、無動於衷,沒有什麼憤怒的情緒。其實不然,淡漠隻不過是把憤怒暫時地壓抑下去,用“間接方式”表現出來罷了。可以說,淡漠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無言的反抗”、“消極的抗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