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言語怪異。如離題,用詞不當,繁簡不當,表達意思不清楚。
(6)不尋常的知覺體驗。如一貫產生錯覺、幻覺,看見不存在的人等。
(7)對人冷淡。甚至對家族親人也冷淡,缺少對他人的溫暖與體貼。
(8)表情淡漠,缺乏強烈或生動的情感體驗。
(9)幾乎是單獨活動,主動與人交往僅限於生活或工作中必需的接觸,除一般親屬外無親密朋友或知己。
隻要滿足其中5項,即可診斷為分裂型人格障礙。
二、心理分析
從以上的診斷標準可以看出,分裂型人格障礙患者主要表現出缺乏溫情,難以與別人建立深切的情感聯係,因此,他們的人際關係一般很差。他們似乎超脫凡塵,不能享受人間的種種樂趣,如夫妻間的交融、家人團聚的天倫之樂等,同時也缺乏表達人類細膩情感的能力。故大多數分裂型人格障礙患者獨身,即使結了婚,也多以離婚告終。
一般來說,這類人對別人的意見也漠不關心,無論是讚揚還是批評,均無動於衷,過著一種孤獨寂寞的生活,其中有些人,可以有些業餘愛好,但多是閱讀、欣賞音樂、思考之類安靜、被動的活動,部分人還可能一生沉醉於某種專業,做出較高的成就。但從總體來說,這類人生活平淡、刻板,缺乏創造性和獨立性,難以適應多變的現代社會生活。
這類人的性欲淡漠也頗為突出,他們可稱“不近女色”的模範。內心世界極其廣闊常常想入非非,但常常缺乏相應的情感內容,缺乏進取心。他們總是以冷漠無情來應付環境,以“眼不見為淨”的方式逃避現實,但他們這種與世無爭的外表不能壓抑內心的焦慮和敵意的痛苦。
分裂型人格的人可以適應人少的工作,如圖書館書庫、山地農場林場等,他們更容易從事宗教和過隱居生活,但很難適應人員眾多的場合和需要交際的工作。
分裂型人格很容易讓人聯想起另一個詞——“精神分裂症”。一般認為,分裂型人格容易誘發精神分裂症,但一直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明。有些學者研究表明多數精神分裂症患者病前有分裂型人格,而另一些學者的研究發現,對分裂型人格患者持續觀察15~20年後,極少有變為精神分裂症的,分裂型人格的血清中也並無較一般正常族群更多的精神分裂症病的患特征,因此分裂型人格與精神分裂症和遺傳的關係尚待證實。
分裂型人格障礙的形成一般與人的早期心理發展有很大關係。人自個體出生以後,有很長一段時間不能獨立,需要父母親的照顧,在這個過程中,兒童與父母的關係占重要地位,兒童就是在與父母的關係中建立自己的早期人格的。
在成長過程中,盡管每個兒童不免要受到一些指責,但隻要他感覺到周圍有人愛他,就不會產生心理上的偏差。但如果終日不斷被罵、被批評,得不到父母的愛,兒童就會覺得自己毫無價值。更進一步,如果父母對子女不公正,就會使兒童是非觀念不穩定,產生心理上的焦慮和敵對情緒,有些兒童因此而分離、獨立、逃避與父母身體和情感的接觸,進而逃避與其他人和事物的接觸,這樣就極易形成分裂型人格。
三、治療方法
對分裂型人格障礙的治療目標是要糾正孤獨離群性、情感淡漠和與周圍環境的分離性。具體方法有以下幾種:
1.社交訓練法
旨在糾正孤獨不合群性,一般按照以下步驟進行:
(1)提高認知能力,懂得孤獨不合群、嚴重內向的危害,自覺投入心理訓練。同時講清訓練的方法、步驟、目的和注意事項,要求積極配合實施。
(2)製定社交訓練評分表。自我評分,每天小結,每周總結。8~12周為一療程。施治者(醫生、專業人員、家長等)每周核對記錄,並作出評價。
自我評分標準:
0分——訓練無變化。
1分——稍有進步,願意參加社交,與人接觸交談,但接觸交談仍比較勉強和刻板。
2分——明顯進步,能夠主動與人接觸交談,孤獨不合群的傾向改變程度在50%以上。
3分——孤獨不合群性基本消失。
(3)評分計算和獎勵措施:每日最低分為0分,最高分為3分,每周最高分為18分。如果以8周為一療程,總分114分。一般以獎勵表揚為主,對每一點滴進步都要加以肯定,並給予強化,以鼓勵其自信心,這一點很重要。獎勵方式通常可采用現金、代幣、贈送喜愛的生活學習用品、允許定期外出旅遊等。切忌因為無進步或進步微小而批評責備,以免造成患者心理反感和對自己喪失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