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要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勵,相信事在人為。當麵臨某種情況感到自信心不足時,不妨自己給自己壯膽:“我一定會成功!一定會的!”或者不妨自問:“人人都能幹,我為什麼不能幹?我不也是人嗎?”如果懷著“豁出去了”的心理去從事自己的活動,事先不過多地體驗失敗後的情緒,就會產生自信心。
2.克服人際交往障礙
回避型人格的人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人際交往障礙,因此必須按梯級任務作業的要求給自己定個交朋友的計劃。起始的級別比較低,任務比較簡單,以後逐步加深難度。例如:
(1)第一星期,每天與同事(或鄰居、親戚、室友等)聊天10分鍾。
(2)第二星期,每天與他人聊天20分鍾,同時與其中某一位多聊10分鍾。
(3)第三星期,保持上周的交友時間量,找一位朋友作不計時的隨意談心。
(4)第四星期,保持上周的交友時間量,找幾位朋友在周末小聚一次,隨意聊天,或家宴,或郊遊。
(5)第五星期,保持上周的交友時間量,積極參加各種思想交流、學術交流、技術交流等。
(6)第六星期,保持上周的交友時間量,嚐試去與陌生人或不太熟悉人交往。
一般來說,上述梯級任務看似輕鬆,但認真做起來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最好找一個監督員,讓他來評定執行情況,並督促堅持下去。其實,第六星期的任務已超出常人的生活習慣,但作為治療手段,以在強度上超出常規生活是適宜的。
在開始進行梯級任務時,你可能會覺得艱難,也可能覺得毫無趣味,這些都要盡量設法克服,以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依賴型人格障礙
在幼兒園裏,我們通常可以發現有那麼幾個孩子,每次家長帶他們到幼兒園時,總要哭鬧一場,痛苦得猶如生離死別。在學校裏,也有戀家特別嚴重以至於無法住集體宿舍的學生,這些孩子對家長期過分地依賴。許多家長過分遷就孩子,孩子也樂得完全依賴父母,父母一不在身邊,便會手足無措,大哭大鬧。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依賴型人格障礙。
一、表現特征
依賴型人格障礙是生活中較常見的人格障礙。《心理障礙的診斷與統計手冊》(DSM—Ⅲ)中將依賴型人格的特征定義為:
(1)在沒有從他人處得到大量的建議和保證之前,對日常事物不能做出決策。
(2)無助感。讓別人為自己作大多數的重要決定,如在何處生活,該選擇什麼職業等。
(3)被遺棄感。明知他人錯了,也隨聲附和,因為害怕被別人遺棄。
(4)無獨立性,很難單獨展開計劃或做事。
(5)過度容忍,為討好他人甘願做低下的或自己不願做的事。
(6)獨處時有不適和無助感,或竟盡全力以逃避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