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當親密的關係中止時感到無助或崩潰。
(8)經常被遭人遺棄的念頭所折磨。
(9)很容易因未得到讚許或遭到批評而受到傷害。
隻要滿足上述特征中的5項,即可診斷為依賴型人格障礙。
二、心理分析
依賴型人格對親近與歸屬有過分的渴求,這種渴求是強迫的、盲目的、非理性的,與真實的感情無關。依賴型人格的人寧願放棄自己的個人趣味、人生觀,隻要他能找到一座靠山,時刻得到別人對他的溫情就心滿意足了。依賴型人格的這種處世方式使得他越來越懶惰、脆弱,缺乏自主性和創造性,由於處處委曲求全,依賴型人格障礙患者會產生越來越多的壓抑感,這種壓抑感阻止著他為自己幹點什麼或有什麼個人愛好。
1.依賴型人格障礙的特點
心理學家霍妮在分析依賴人格時,指出這種類型的人有幾個特點:
(1)深感自己軟弱無助,有一種“我多渺小可憐”的感覺。當要自己拿主意時,便感到一籌莫展,像一隻迷失了港灣的小船,又像失去了教母的灰姑娘。
(2)理所當然地認為別人比自己優秀,比自己有吸引力,比自己更高明。
(3)無意識地傾向於以別人的看法來評價自己。
依賴型的人格源於人類發展的早期。幼年時期兒童離開父母就不能生存,在兒童印象中保護他、養育他、滿足他一切需要的父母是萬能的,他必須依賴他們,總怕失去了這個保護神。這時如果父母過分溺愛,鼓勵子女依賴父母,不讓他們有長大和自立的機會,以致久而久之,在子女的心目中就會逐漸產生對父母或權威的依賴心理,成年以後依然不能自主。缺乏自信心,總是依靠他人來做決定,終身不能負擔起選擇采納各項任務、工作的責任,形成依賴型人格。
2.故事分析
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有一個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極具代表性。
有一對夫婦晚年得子,十分高興,把兒子視為掌上明珠,捧在手上怕飛,含在口裏怕化,什麼事都不讓他幹,兒子長大以後連基本的生活也不能自理。一無,夫婦要出遠門,怕兒子餓死,於是想了一個辦法,烙了一張大餅,套在兒子的頸上,告訴他想吃時就咬一口。等他們回到家裏時兒子已經餓死了,原來他隻知吃頸前麵的餅,不知道把後麵的餅轉過來吃。
這個故事譏諷得未免有些刻薄,但現實生活中類似的現象也不能說沒有,特別是如今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視之為寶貝,孩子的日常生活嚴重依賴親人,造成長大以後生活自理能力極差。
某報曾載有個學生考取了出國留學生,但該生一想到出國後沒人給他洗衣,沒人照顧他的生活就感到恐懼,最後隻好放棄出國機會的事。據天津市少工委對1500名中小學生的調查,其中51.9%的學生長期由家長整理生活用品和學習用具;有74.4%的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上離開父母就束手無策;隻有13.4%的學生偶爾做些簡單家務,情況實在令人擔憂。
從以上分析可知,目前獨生子女教育如果不抓緊抓好,有些孩子很可能會形成依賴型人格,從小的方麵講影響了個人的前途,從大的方麵講則是影響一代人的發展乃至整個國家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