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心理健康人格篇(4)(3 / 3)

恰巧有個機會,施治者了解到這個研究生的其他情況,據反映他那篇被他吹成驚世之作的論文,後來勉強完成了,但他的導師和其他幾位教授都認為,那是一篇平庸之作,既無新的見解,論述也不夠全麵。他的同學也反映,他這人極無涵養,總是以一種高高在上的優越感與人相處,令人難以接受。稍有不如別人的時候,便會妒性大發,或把別人貶得一文不值。

上麵那位研究生,就是一位自戀型人格障礙患者。

三、治療方法

對自戀型人格障礙的治療,一般可采用以下方法:

1.解除自我中心觀

自戀型人格的最主要的特征是自我中心,而人生中最為自我中心的階段是嬰兒時期。由此可見,自戀型人格障礙患者的行為實際上退化到了嬰兒期。朱迪斯·維爾斯特在他的《必要的喪失》一書中說道:“一個迷戀於搖籃的人不願喪失童年也就不能適應成人的世界”。因此,要治療自戀型人格,必須了解那些嬰兒化的行為。你可把自己認為討人厭的人格特征和別人對你的批評羅列下來,看看有多少嬰兒期的成分。例如:

①渴望持久的關注與讚美,一旦不被注意便采用偏激的行為。

②喜歡指使別人,把自己看成“太上皇”。

③對別人的好東西垂涎欲滴,對別人的成功無比嫉妒。

……

通過回憶自己的童年,你可發現以上人格特點在童年便有其原型。例如:

①總是渴望父母關注與讚美,每當父母忽視這一點時,便耍無賴、搗蛋或做些異想天開的動作以吸引父母的注意。

②童年時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父母是“仆人”。

③總想占有一切,別的小朋友有的,自己也想有。

……

明白了自己的行為是童年幼稚行為的翻版後,你便要時常告誡自己:

①我必須努力工作,以取得成績來吸引別人的關注與讚美。

②我不再是兒童了,許多事都要自己動手去做。

③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好東西,我要爭取我應得到的,但不嫉妒別人應得的。

還可以請一位和你親近的人作為你的監督者,一旦你出現自我中心的行為,便給予警告和提示,督促你及時改正。通過這些努力,自我中心觀是會慢慢消除的。

2.學會愛別人

對於自戀型的人來說,光拋棄自我中心觀念還不夠,還必須學會去愛別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體會到放棄自我中心觀是一種明智的選擇,因為你要獲得愛首先必須付出愛。弗洛姆在他的《愛的藝術》一書中闡述了這樣的觀點:幼兒的愛遵循“我愛因為我被愛”的原則;成熟的愛遵循“我被愛是因為我愛”的原則;不成熟的愛認為“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成熟的愛認為“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維爾斯特認為,通過愛,我們可能超越人生。自戀型的愛就像是幼兒的愛,不成熟的愛。因此,要努力加以改正。

生活中最簡單的愛的行為便是關心別人,尤其是當別人需要你幫助的時候。當別人生病後及時送上一句問候,病人會真誠地感激你;當別人在經濟上有困難時,你力所能及地解囊相助,便自然會得到別人的尊敬。隻要你在生活中多一份對他人的愛心,你的自戀症便會自然減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