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心理健康方法篇(3)(1 / 3)

從心理健康學的角度來看,大量的生活實踐證實,身體健康與否,的確會影響心理健康。無論是體力勞動者或是腦力勞動者,在勞動過度的情況下,都需要身心雙方的休息和調劑。這是因為,生理和心理兩者構成人的統一體,它們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一方麵的虧損,足以影響另外一方麵。

好多病態心理或心理疾病的根子,都是身體方麵出了問題。林黛玉這個“病美人”就患有多種病態心理的症狀。她經常以淚洗麵,鬱鬱寡歡,神經質地多愁善感,性格孤僻、內向、猜疑等,這些都和她體弱多病是相互聯係著的。所以,一個體弱多病的人,會經常感到精神上的痛苦,對心理健康大有妨害。

二、運動有利於心理健康

法國啟蒙時期的思想家伏爾泰說過:“生命在於運動。”他的這句名言,現在已被公認為是一句真理。的確如此,堅持運動和鍛煉,是可以有利於預防和治療心理疾病的。你看過《鍾樓怪人》這部電影吧?這部電影是從小說《悲慘世界》改編過來的。小說的作者法國大文豪雨果,40歲時患心髒病,但他在醫生的指導下,堅持運動,一直活到80歲,並且堅持從事大量艱辛、繁重的文學創作,心理始終保持健康的狀態。

從生理學上看,運動可以增強心肺功能,增加肌體各髒器的側支循環,使關閉的血管網開放,使血液循環和氣體交換加速進行。這樣一來,肌體的各個內髒器官就能夠獲得充分的營養物質和氧氣,並且能夠及時地排出代謝產物和二氧化碳。人的肌體的新陳代謝就可以更加旺盛起來,各種內髒器官的功能也就更加充沛,並富有生機。

當然,雖說運動鍛煉對於防治心理疾病和增進心理健康大有好處,可也並不是說,任何人都可以做任何的運動和鍛煉。運動的方式,應該因人而異、因地製宜。一般正常的青年人,可以適當地做些長跑球類比賽等比較劇烈的活動,使身體處於無氧代謝狀態,這樣可以增強正在發育成長的體質。可是,對於患有心理疾病的青年人說來,還是暫時從比較溫和的活動入手為好。比如,打太極拳、做體操、散步、慢跑等,使身體處在正常有氧代謝狀態。簡而言之,①不要做力所不及的鍛煉活動;②循序漸進,運動量和強度要由小漸大,逐漸地增強,符合每個人自己身體的條件。

在運動療法當中,最簡便易行的一個項目就是“跑步”。談起跑步的好處來,我們的老祖宗——原始人,就已經在生活實踐中領悟到了。在遠古時代,原始人靠跑動才能獲得肉食和用以禦寒蔽體的獸皮,另外,經常跑動也使原始人變得勇敢和有毅力。

跑步的好處這麼大,難怪相傳在古希臘時期,人們在峭壁上留下這樣的話:“你想變得強壯嗎?那你就跑吧!你想變得美麗嗎?那你就跑吧!你想變得聰明嗎?那你就跑吧!”至於怎樣跑法更科學,也不必強求一律,可以根據自己的體力情況而定。有些醫生說,開始的時候,每周跑2次就夠了,經過一兩個月後才逐漸地增加次數等等,所有這些建議或主張,隻能供參考而已。

美國斯坦福大學醫療中心的詹姆斯·費賴斯博士說:“我告訴病人們進行鍛煉。‘跑跑步,別總休息’,是心理學家對患者的新勸告。”

“生物反饋”心理療法

你對“生物反饋療法”很可能感興趣,因為“生物反饋”這個概念,現在甚為流行。很多青年朋友都願意談論這個詞兒,可是他們當中的許多人,對“生物反饋”都不甚了解。

一、“生物反饋療法”的概念

“反饋”原初是電工學上的一個專用名詞。大意是說,把放大器輸出電路中的一部分能量送回輸入電路中,以增強或減弱輸入訊號的效應。

1948年,美國數學家威納在他所倡導的“控製論”中,提出“反饋”這個基本概念。他解釋“反饋”說,生物係統、技術係統、管理係統、生態係統等一些係統,輸送出去的信息(可以叫做“給定信息”)作用於被控製對象後,所產生的結果(可以叫做“真實信息”)再輸送回原係統,並對信息的再輸出(比如,以後的動作、方式和變化等)發生影響的過程,就叫做“反饋”。

心理學吸收了“控製論”的這種觀點,把反饋叫做“結果的知識”。意思是說,從一定的“結果”中不僅可以看出原因,“結果”不僅像一麵鏡子,可以消極被動地把原因反映出來,而且會對這個原因產生積極主動的影響。這可以說是對“因果關係”原則的新發展。

過去,心理學側重於強調:刺激“決定”反應;反應“反映”刺激。而現在則進一步強調:一定的反應不僅會反映出刺激的性質、內容與效應等,而且也會反作用於刺激的性質、內容與效應等等。比如說,從學生的學習結果,不僅可以反映出教師的教學質量、教學效果等等;而且教師可以把學生學習的結果提供給學生,從而對學生以後的學習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