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心理健康方法篇(4)(1 / 3)

但是,采用這種已被人們證實行之有效的心理方法的目的是為了使我們避免產生心理疾病,和幫助我們更好地保持心理健康,從而更好地適應周圍環境以至改造周圍環境,因而也就不必“因噎廢食”般地把它完全“批判”掉。任何一個學派的理論主張的創建和發展,都是全人類智慧的結晶,它們能夠存在下去,又延續至今、不斷發展,總還是有它可取的地方。隻要對我們有益、有用,就不妨拿過來試試看。

“格式塔療法”是由美國精神病學專家弗雷德裏克·S.珀爾斯博士所創立的。根據珀爾斯的最簡明的解釋,“格式塔療法”和“生物反饋療法”一樣,都是自己覺察自己。不過,生物反饋法,是自己對自己的血壓的自我覺察,自己對自己皮膚的溫度、自己對自己的筋肉的電位的覺察。而格式塔療法則是比起生物反饋法來更加廣泛些,是自己對自己疾病的覺察。也就是說,對自己的所作所為的覺察、體會和醒悟。可以說,它是一種自我修養性的自我治療方法。

二、格式塔療法的9項原則

格式塔療法有“9項原則”。這9項原則原是珀爾斯提出來的,現在介紹如下:

1.“生活在現在裏”

不要老是惦念明天的事,也不要總是懊悔昨天發生的事,而把你的精神集中在今天要幹什麼上。記住,你現在是生活在此時此刻,而不是生活在明天和昨天裏。遺憾、悔恨、內疚和難過並不能改變過去,隻會使目前的工作難以進行下去;憂慮未來是一種沒有用處的情緒。

2.“生活在這裏”

想著你現在就是生活在這裏。無能為力的遠方發生的事,想它也沒有用。杞人憂天,徒勞無益;惶惶不安,對於事情毫無幫助。記住,你現在就是生活在此處此地,而不是遙遠的其他地方。

3.“停止猜想,麵向實際”

你也許碰到過這樣的情況,比如在你的工作單位,當你碰到領導或同事的時候,你向他們打招呼,可他們沒反應,連笑一笑都沒有。如果你因此而聯想下去,心裏嘀咕: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對待你?這個人是不是對自己有什麼意見?對自己存有戒心嗎?輕視自己嗎?甚至會聯想到他是不是敵視自己?其實,也許你沒有料到,你向他打招呼的這個人,可能心事重重,情緒不好,正在想著家裏麵發生的事、或者什麼不愉快的事,沒有留神注意你向他打招呼罷了。因此,不必因為他對你打招呼沒作出反應,就想入非非。

胡亂猜想推測是毫無意義的。很多心理上的糾紛和障礙,往往是因為自己沒有實際根據的“想當然”所造成的。你可不要庸人自擾啊!

4.“暫停思考,多去感受”

現代化社會要求人們多去思考,而少去感受。人們忙忙碌碌地整天裏想著的,就是怎樣做好工作,怎樣考出好成績,怎樣搞好和領導與同事的關係等。絞盡腦汁,耗盡腦力,因而往往容易忽視或者沒有心思去觀賞美景,聆聽悅耳的音樂等。格式塔療法的一個特點,就是強調作為思考基礎的“感受”,比起思考本身更為重要。沒有感受就無從思考;感受可以調整、豐富你的思考。而且,人終非是一台計算機,不能白天黑夜地在那裏總是計算個沒完。人也不是機器,人需要用感受來滋潤自己的心田。

直覺思維是人的一種非常寶貴的心理品質,但是,由於現在人們過分地強調邏輯思維,直覺思維就往往被忽略了。可怕的後果將是使人們變成一台失去情感的機器。

5.“也要輸進不愉快的情感”

人們通常都希望有高興的快樂的等愉快情感,而不願意接受那些憂鬱的悲哀的淒涼的等不愉快情感。但是這卻不是正確的態度,因為有高興,就必然地會有悲哀;相反地,有悲哀也就會有高興。愉快和不愉快,不僅是相對而言,同時也是相互存在和相互轉化著的。因此,正確的態度是:首先,應該認識到,既有愉快的,也有不愉快的情緒;其次,要有接受愉快情緒,也要有接受不愉快情緒的思想準備。

如果一個人成年累月,總是愉快、興奮,那反而是失常的現象,也許說不定患有躁狂症。

6.“不要先判斷,先要發表意見”

人們往往容易在別人稍有差錯或者失敗的時候,就立刻下結論,譏諷別人能力差或者“笨蛋”等。很多時候,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因為人們的判斷經常是錯誤的。因此,你的任務首先是充分表現自己的觀感或情緒,把你的意見充分地表達出來。

格式塔療法認為,對他人的態度和處理人際關係的正確做法應該是。先不要判斷,先要談出你是怎樣認為的。這樣做,就可以防止和避免與他人的不必要的摩擦和矛盾、衝突,而你自己也可以避免產生無謂的煩惱與苦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