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發自內心、觸動情感的“真心誠意”的笑,不管它是開懷縱情的大笑、含蓄深沉的淺笑、含情脈脈的微笑、風趣十足的一笑,等等,隻要它們能夠迷人、動人、感人,就可以不同程度地達到心理治療的療效。電影《三笑》裏,秋香對唐伯虎三次變化不同的笑,幾乎都使癡情的唐伯虎“靈魂出竅”,給他帶來了快樂、寬慰和希望。
因此,作為一種心理療法的“笑”,起碼應該有2個必須重視的基本條件:①應該笑得自然,不要勉強,不要為了笑而笑。②當你認為可笑時,就盡情地去笑好了,至於怎樣笑法,完全可以不必去計較,因為我們不是在演戲,也不是在進行什麼交際活動,因而無需過多地考慮笑的方式。封建社會裏的大家“閨秀”,閉鎖在“閨房”、“繡樓”上,礙於封建禮儀,不敢縱聲大笑,因而常常悶鬱成病,這在現代化社會裏,應該作為笑話或悲劇來看待了。
一位擔任高中班主任的中年女教師“教導”她的大學生女兒說:“女孩子家,不要笑得前仰後合!”這位母親規勸的理由是,這樣的笑法太“野”,不成“體統”,讓別人覺得你“缺乏教養”等。其實,這種“教育”是完全不必要的。因為每個人笑的方式,往往決定於情感的強度,而情感的強度又決定於外界刺激物的強度。因而,當你麵對十分開心、惹人發笑的景物時,你本應大聲地笑,但你卻抑壓自己的情感表現,“唇不露齒”地微笑、或者不笑,久而久之,勢必會引起不健康的心理。
人們愛說,不同的世界觀、不同的興趣愛好和不同的文化水平,決定著人們具有不同的樂趣,以致會表現出不同的笑法。但若從心理健康的角度來看,這就未免太死板、太拘泥了。所以,從心理治療的角度來看,笑不必分作什麼“雍容大方”或“庸俗鄙陋”,而且實驗證明,越是縱情地大笑,療效也就越大。
五、生活中不能沒有笑
總之,青年朋友要牢記最根本的一點,那就是:生活中不能沒有笑!你與其吃藥、打針,不如使用“快樂牌”的“精神消毒劑”。讓我們大家一起去追求笑、尋找笑,甚至可以有計劃、有組織地采取一些措施來使大家都發笑。也許有人會覺得這種想法未免離奇,其實,這在國外已有先例。20世紀70年代,英國的一所大學,創建了一個“幽默教室”。在那裏,人們可以用各種手段發笑,而且經常舉行關於幽默問題的科學討論會。在討論會上許多人建議建立一些城市娛樂中心,作為促進人們集體大笑的設施。這對於促進人們心理健康,預防心理疾病會大有益處。
至於什麼樣的笑,對什麼樣的病最有益處,這還沒有最後研究出來。不過,相信總有一天會得出結論的。
幽默、微笑,對於人際關係上的和諧交往也很有必要。它可以消除隔閡,增進友誼,加強情感的交流,縮短人們彼此間的心理上的距離,使人們彼此更加親密無間,促進團結。
蘇聯女作家庫茲涅卓娃的《生活在召喚》裏曾有這樣一段描述:“有什麼東西能比真誠的笑來得更美好呢?笑可以使人愉快、高興、精神煥發。由衷的笑可以使劍拔弩張的敵對雙方互相諒解,能使素不相識的人們馬上親密起來。”
大約經過20年後,在法國的巴黎出現了一個叫做“在國際關係中運用幽默協會”的組織,這個協會的宗旨就是:讓笑成為緩和國際緊張局勢、使各國人民更加相互了解的一種手段。
你能說“笑”不是一種療法,不是一種精神“武器”嗎?
“色彩”心理療法
20世紀40年代,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位名叫西塞爾·斯托克的科學研究工作者,發明了一種所謂“朝霞彩色電影”。影片專門放映美麗的朝霞,並且配以輕鬆愉快的音樂。一些對生活失去信心的憂鬱病人,看過這樣的電影後,改變了垂頭喪氣、情緒低沉的消極態度,變成精神振奮、生氣勃勃,並成為重新對生活充滿希望、樂觀的人。這個事例,足以說明“色彩”能夠成為一種心理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