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心理健康維護篇(1)(2 / 3)

2.善於從遺憾中解脫

人生中難免會遇到與心願相違的令人遺憾的事,如丟失東西、錯怪朋友、措辭不當等。遺憾刺激大腦後,會出現心理不平衡。但人如果對遺憾耿耿於懷,心理長期失調,就會抑製人的情緒,不利於創造潛能的發揮。因此要善於從遺憾中解脫,使心理趨於平衡。解脫的辦法:①及時補救,如無意中傷害了同學,則要及時道歉,求得諒解;②對遺憾進行心理“消化”,將遺憾內化為某種理由,從中解脫。如此次考試成績不理想,通過冷靜分析,可歸結為基礎不牢或發揮不好等,下次考好。

3.生活上不盲目攀比

目前各家庭生活水平都有了普遍提高,但差別是客觀存在的。作為青少年,要根據自己家庭的實際情況,形成適當的期望值,生活上不能盲目攀比,減少不必要的煩惱。這方麵要注意幾點:①既與闊氣相比,也與貧窮相比,這樣才能感到某種滿足,滿足就是一種平衡;②將這種不平衡感轉化為一種動力,通過正當途徑趕上去;③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對那些躺在父母身上“高消費”的現象視而不見,懂得隻有自己通過正當勞動得來的享受才有意義,保持一種高層次的平衡心理。

4.待人寬容

人際交往中有一種相互示範效應,即每個人都在受他人言行影響的同時,也以自己的言行對別人產生著影響。有些人很善於與別人相處,有一種良好的心理氣氛,這有助於保持心理平衡。而有些人的人際關係緊張,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寬容不夠。寬容要求對別人以誠相待,把每個人都當做獨立人的主體,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別人如有冒犯之處,隻要說清楚了,就不必放在心上,這樣既解了不必要的包袱,又能贏得別人的好感。當然,寬容不是萬能的,但在一般情況下,寬容有利於保持心理平衡。

二、心理養生5法

心理養生並非是隨心所欲,《四友齋叢說》記載了很多養生方法,其中心理養生5法是保持心理健康的良方。

1.不做過當事

大凡為人處世,宜於恰當適中,切莫做過當事。光明磊落,與人為善,樂於助人,便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自覺心安理得,心靜神寧,有益身心。反之,若做事失當,甚或胡作非為,終是理屈心虧,便覺心神不寧,焦慮不安,惶惶不可終日,必然損害身心。

2.不求事事稱意

“人生世間,自幼至壯至老,如意之事常少,不如意事常多”,因此不能苛求事事稱意。需求過高,難以達到,使人悲觀失望,甚或誘發疾病。因而要善於提出合理的需求,當某些需求不能滿足時,須自我開導,知足常樂,切勿自尋煩惱。其實有些不足還可以激勵人們奮發進取。

3.學會寬宏大量

寬宏大量是心理健康的表現。人的氣量與性格、學識有關,也可以通過學習、鍛煉使之改善。方法是“始忍於色,中忍於心,久則自熟,殊不與人較”,即先學表情上的忍讓與克製,然後做到心理上的寬容與諒解,時間一長,就會變得寬宏大量,遇事看得慣,想得通,放得下,不與人斤斤計較。這是一種寶貴的經驗,值得學習借鑒。

4.善處逆境

人生在世,或多或少總會遭受挫折、失敗與打擊,因而必須善處逆境,“簞食瓢飲而不改其樂”。可以通過舒散、疏泄、排解等方法,如向親友傾訴苦悶,或盡情欣賞音樂,以盡快擺脫不良心情,解除心理壓力,求得心理平衡。有誌者能化悲痛為力量,發奮圖強,在更高水平上求得心理平衡。如周文王被囚而寫《易經》;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編寫《國語》;孫子慘遭臏刑,著有《兵法》;司馬遷辱受宮刑,撰寫《史記》。這些曆史人物的確善處逆境,從而達到心理上的“升華”。

5.恬淡寡欲

保持思想安閑清靜,愉快樂觀,知足而少欲望,是曆代公認的延年良方,故《素問》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粗茶淡飯飽即休,補破碎寒暖即休,三平二滿過即休,不貪不妒老即休。”這首詩教導人們做到誌閑少欲,怡然自得,隨遇而安,以保持心理健康。

抑鬱危害身心健康

一、什麼是抑鬱症

當人的情緒處於焦慮或抑鬱狀態時,人的思維往往缺乏邏輯性,出現消極情緒或行為異常,這就是抑鬱症,並會造成心理上的8種認知錯誤:

(1)走極端。這種現象表現為走極端,非此即彼,不是白就是黑。這種人一遇挫折便有徹底失敗的感覺,進而覺得自身已不具任何價值,失去自信。

(2)公式化。認為事情隻要發生一次,就會不斷重現。生活中遇到困難與不幸,即認為困難、不幸會重複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