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心理健康維護篇(1)(3 / 3)

(3)變色鏡。有的人遇事總想消極的一麵,就像戴了一副變色鏡看問題,濾掉了所有的光明,整個世界看起來暗淡無光。

(4)疑心病。有些人無事生非,終日擔心自己將大病臨頭,遇事往往自我斷論,主觀猜疑,杞人憂天。

(5)失銳氣。這是一種人為的情緒失調,把別人的真心讚美當做阿諛奉承,對正常的人際關係想入非非,毫無根據地自怨自艾或憤世嫉俗,導致本來鬆弛的情緒變得緊張。

(6)謬推斷。有的人把一般性過失、欠缺、挫折和困難看得過於嚴重,似乎做了不可逆轉的錯事。生活中總是過分誇大自己的不足和過低估計自身的長處。

(7)消極化。有的人把自己的不良感覺當成事實的證據,如:“我有負罪感,那麼我一定是幹了什麼壞事”,“我覺得力不從心,那麼我一定是‘低能兒’”。尤其情緒低沉時,這種感覺推理特別活躍。

(8)自卑心。有的人總是主動承擔別人的責任,並且妄下結論,認為一切壞的結果都是自己的過失和無能所致。此種變形的自卑、內疚心理,來源於人格的變形和過分的責任感及義務感。

以上的錯誤認知,導致了許多人陷入抑鬱困境而不能自拔。

二、對抑鬱症的誤解

1.抑鬱就是情緒低落

其實,抑鬱並不僅僅隻是情緒低落。在抑鬱的狀態下,人的思維會發生很多負麵的變化,譬如思維會變得比較狹窄,自我感覺的關注度從外在轉為內在,而且大多是負麵的、不快樂的。在認知上還可能出現歪曲,會將原來那些感知快樂的東西,轉變成為焦慮。此外,在溝通上也會出現障礙,感覺壓力很大,甚至在接受別人幫助後會感覺自己特別無能。

抑鬱症是屬於廣義的精神分裂症範疇,是一種情緒障礙,經過治療是可以較好康複的。它往往沒有明顯的外因。正常人偶爾一時心情不良,由於思維模式是正常的,譬如看了喜劇後會感到快樂,但如果是抑鬱症患者則不同,他們不會認為是快樂的。所以,在生活中讓自己保持正麵的思維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2.抑鬱如同“感冒”

如果真是患上符合臨床診斷標準的抑鬱症是很危險的,通常有自殺傾向,所以不能與感冒類比。目前大部分人屬於抑鬱症的易感人群,或認為是“抑鬱病毒攜帶者”,他們會出現一些抑鬱症的症狀。在同樣環境下,抑鬱症病毒攜帶者患抑鬱症的幾率是其他人的2倍以上。

3.抑鬱隻需心理谘詢

這是一種誤解。人處於抑鬱狀態時,語言交流會有障礙,思維緩慢,常常不會表達自己,也很難聽得進別人的話,這時進行心理谘詢通常沒有效果,隻有通過藥物治療使之恢複到一定程度,才能再做心理治療。所以,如果隻是一時情緒不佳,可以去心理谘詢。但是如果近期受到創傷,並且超過一個月還有嚴重抑鬱情緒,則需要去醫院精神科或醫院心理科就診。

有人擔心藥物治療會有副作用,其實抗抑鬱的藥物反應並不普遍。人在抑鬱狀態下,本身就會感覺身體有很多不適,用藥後,隨著抑鬱的減輕,身體的不適也會逐漸好轉。

4.心理承受差的人容易抑鬱

抑鬱症的發生,不能簡單地以心理承受能力判斷,壓力對人的身心都會有影響。一個苛求完美的人,如果壓力達到一定的程度,得了抑鬱症,就會逃避責任,對自己放低要求,這時如能得到幫助和關心,雖然心理抑鬱,但身體暫時是安全的,這是一種無意識的減壓方式。如果這種減壓方式沒有得到周遭的積極反應,就會產生絕望,甚至自殺等嚴重後果。

高智商者善於發現規律,但一旦失敗就會有嚴重的挫敗感,更容易抑鬱。

三、抑鬱症的治療

在東方社會,抑鬱症也並不少見,尤其是中國人,性格內向,往往真實思想不願暴露,寧願被抑鬱情緒折磨,都不願向精神病專家進行心理谘詢。如此發展下去,可由抑鬱情緒跨入抑鬱症患者的行列,有的人便以自殺了結。

1.抑鬱症的診斷標準

(1)對日常活動喪失興趣,無愉快感;

(2)精力明顯減退,無原因的持續性疲乏感;

(3)精神運動性遲滯或激越;

(4)自我評價過低,或自責,或內疚,可達妄想程度;

(5)聯想困難,或自覺思考能力顯著下降;

(6)反複出現想死的念頭,或有自殺行為;

(7)失眠、早醒,或睡眠過多;

(8)食欲不振或體重明顯減輕;

(9)性欲明顯減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