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懷怨恨的人,是想在人生的法庭上證明他的公正,如果他有怨恨之感就證明生活時他不公平,而有一些神奇的力量將會澄清那些使他產生怨恨的事情,使他得到補償。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怨恨是對已發生之事的一種心理反抗或排斥。
怨恨的結果是塑造劣等的自我意象。就算怨恨的是真正的不公正與錯誤,也不是解決問題的好方法,因為它很快就會轉變成一種習慣情緒的。一個人習慣於覺得自己是不公平的受害者時,就會定位於受害者的角色上,並可能隨時尋找外在借口,即使對最無心的話、在最不確定的情況中,他也能很輕易地看到不公平的證據。
習慣性的怨恨一定會帶來自憐,而自憐又是最壞的情緒習慣。這個習慣已根深蒂固,如果離開了這個習慣,就會覺得不對勁、不自然,而必須開始去尋找新的不公正的證據。有人說這類人隻有在苦惱中才會感到適應,這種怨恨和自憐的情緒習慣,會把自己想象成一個不快樂的可憐蟲或者犧牲者。
產生怨恨的真正原因是自己的情緒反應。因此,隻有自己才有力量克服它。如果你能理解並且深信怨恨與自憐不是使人成功與幸福的方法,你便可以控製住這種習慣。
一個人有怨恨之心,他就不可能把自己想象成自立、自強的人,他就不可能成為自己靈魂的“船長”、命運的主人。怨恨的人把自己的命運交給別人,把自己的感受和行動交給別人支配,他像乞丐一樣依賴別人。若是有人給他快樂他也會覺得怨恨,因為對方不是照他希望的方式給的;若是有人永遠感激他,而且這種感激是出於欣賞他或承認他的價值,他還會覺得怨恨,因為別人欠他的這些感激的債並沒有完全償還;若是生活不如意,他更會覺得怨恨,因為他覺得生活欠他的太多。
寬容是人生的一種智慧,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法寶。
曾讀過這樣一篇文章:一位畫家在集市上賣畫,不遠處,前呼後擁地走來一位大臣的孩子,這位大臣在年輕時曾經把這位畫家的父親欺詐得心碎而死。這孩子在畫家的作品前流連忘返,並且選中了一幅,畫家卻匆匆地用一塊布把它遮蓋住,並聲稱這幅畫不賣。
從此以後,這孩子因為心病而變得憔悴,最後,他父親出麵了,表示願意付出一筆高價。可是,畫家寧願把這幅畫掛在自己畫室的牆上,也不願意出售。他陰沉著臉坐在畫前,自言自語地說:“這就是我的報複。”
每天早晨,畫家都要畫一幅他信奉的神像,這是他表示信仰的唯一方式。
可是現在,他覺得這些神像與他以前畫的神像日漸相異。這使他苦惱不已,他不停地找原因。有一天,他驚恐地丟下手中的畫,跳了起來:他剛畫好的神像的眼睛,竟然是那大臣的眼睛,而嘴唇也是那麼的酷似。
他把畫撕碎,並且高喊:“我的報複已經回報到我的頭上來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若心存報複,自己所受的傷害會比對方更大。報複會把一個好端端的人驅向瘋狂的邊緣,報複還能把無罪推向有罪、現在有很多的刑事案件就是因報複而引起的。
經心理學專家研究證實,報複心理非常有礙健康,高血壓、心髒病、胃潰瘍等疾病就是長期積怨和過度緊張造成的。有一位好萊塢的女演員,失戀後,怨恨和報複心使她的麵容變得僵硬而多皺,她去找一位最有名的美容師為她美容。這位美容師深知她的心理狀態,中肯地告訴她:“你如果不消除心中的怨和恨,我敢說全世界任何美容師也無法美化你的容貌。”
哲人說,寬容和忍讓的痛苦,能換來甜蜜的結果。這話千真萬確。古時候有個叫陳囂的人,與一個叫紀伯的人做鄰居。有一天夜裏,紀伯偷偷地把陳囂家的籬笆拔起來,往後挪了挪。這事被陳囂發現後,心想:你不就是想擴大點地盤嗎,我滿足你。他等紀伯走後,又把籬笆往後挪一丈。天亮後,紀伯發現自家的地又寬出了許多,知道是陳囂在讓他,他心中很慚愧,主動找上陳家,把多侵占的地統統還給了陳家。
《寓圃雜記》中記述了楊翥的兩件小事。楊的鄰人丟失了一隻雞,指罵被姓楊的偷去了。家人告知楊翥,楊說:“又不止我一家姓楊,隨他罵去。”又一鄰居,每遇下雨天,便將自家院中的積水排放進楊翥家中,使楊家深受髒汙潮濕之苦。家人告知楊翥,他卻勸解家人:“總是晴天幹燥的時日多,落雨的日子少。”
久而久之,鄰居們被楊翥的忍讓所感動。後來,一夥賊人密謀欲搶楊家的財寶,鄰人們得知後,主動組織起來幫楊家守夜防賊,使楊家免去了這場災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