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讓和寬容說起來簡單,可做起來並不容易。因為任何忍讓和寬容都是要付出代價的,甚至是痛苦的代價。人的一生誰都會常常碰到個人的利益受到他人有意或無意的侵害的情況。為了培養和鍛煉良好的心理素質,你要勇於接受忍讓和寬容的考驗,即使無法控製感情時,也要管住自己的大腦,忍一忍,就能抵禦急躁和魯莽,控製衝動的行為。如果能像陳囂、楊翥那樣再尋找出一條平衡自己心理的理由,說服自己,那就能把忍讓的痛苦化解,產生出寬容和大度來。
生活中有許多事當忍則忍,能讓則讓。忍讓和寬容不是懦怯膽小,而是關懷體諒。忍讓和寬容是給予,是奉獻,是人生的一種智慧,是建立人與人之間良好關係的法寶。一個人經曆一次忍讓,會獲得一次人生的亮麗;經曆一次寬容,會打開一道愛的大門。
四、保持樂觀的生活態度
新世紀的健康主題是心理養生,即從精神狀態上達到延年益壽。近年來,在發達國家,“心理學治療法”在臨床上廣泛運用,並取得良好效果,成為繼外科手術和發現抗生素之後的又一次醫學革命。
“心理學治療法”的核心內容是提倡不積累“感情勢能”,即心理上受到的外界刺激,一定要與承受力保持平穩。因為感情的激升或失落,會使人處於失調狀態,造成“感情勢能”,其潛在的“能量”超過一定限度時,就會造成生理代謝紊亂,免疫功能降低,勢必引發或加重某些疾病的病情。
現代醫學心理學研究證實,現代人的感情釋放受到心理因素、社會環境、人際關係、情感交流與物質條件等多方麵的輻射影響,一旦失落感位居上風,則削弱人的生理機能,致使各種致病因子肆虐,有損人的身體健康。許多中外醫學家和心理學家都一致認為,胃病及十二指腸潰瘍、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某些精神病和癌症主要是由精神因素所誘發或導致惡化,即“感情損傷”起了重要的作用。
不良情緒於身心健康極為有害,我國中醫學認為,怒傷心,氣傷肺,憂傷肝;這與民諺“愁一愁,白了頭”,都是同一個道理。
醫學家與心理學家們一直在告誡人們,必須重視心理衛生,任何情況下都要做到樂觀處世,平衡心態,在氣悶難受、心靈創傷太大時,不妨哭笑一番,將“勢能”釋放出來,求得精神上的解脫。
五、學會宣泄自己內心的不良
情緒今天在學校裏同學刺耳的話,傷了你的心,但你又不好意思當麵駁斥他,和他爭個麵紅耳赤,於是你把憤怒之火壓在了心裏。你感覺很難受,可是又不能發泄,你把自己關在房間裏,越想越傷心,以至於讓怒火在心裏燃燒。你想:這也沒有什麼大不了,一切都會隨著時間過去的,不良情緒隻是暫時的,可以不用理會。
可事實並非如此,這幾天上課你總是走神想著前兩天發生的事,根本聽不見老師在講什麼;即便是吃飯的時候,你也好像“若有所思”,更不用提休息了,他甚至影響到了你的睡眠。失眠、煩躁、焦慮,一下子找上了你,不久你大病一場……
人的心情也如天氣一樣,時陰、時晴,時苦、時樂,常常變化著。這是因為我們處在社會群體中,而不是孤零零一個人的地球,我們的生活、工作或多或少總會受到環境還有他人的幹擾,不管你是不是快樂,是不是願意接受它們。
研究表明:不良情緒是健康的大敵。科學家稱在不同情緒狀態下,下丘腦、腦下垂體、自主神經係統都會有一定的生化改變,並由此引起身體各器官功能的變化。這就是情緒可以致病的生理學基礎。國內外大量研究表明,長期壓抑和不滿的情緒,諸如抑鬱、悲哀、恐懼、憤怒等,都容易誘發癌症。心愛的人突然死亡或突然失去安全保障,也是癌症發生的誘因。
生理和心理學研究認為,應激狀態可使人抵抗力降低,易罹患疾病。“一切頑固的憂愁和焦慮,可稱為不良情緒,這種情緒強烈、長期存在,足以給疾病大開方便之門”。美國專家研究表明,因情緒緊張而患病者,占門診病人的76%。近來國內外研究也證明,情緒在一些軀體疾病中,起著重要作用。而人的疾病狀態,反過來也可引起情緒變化,兩者互為因果。
長期壓抑不良情緒不隻是影響你的工作,更會影響你的生活,而人一旦失去了生活中的樂趣,就會越陷越深,最終淹沒在紛紛攘攘之中。要明白,生活、工作、學習,每個人無論是在家裏,還是在辦公室裏,都免不了在情緒上受到他人的幹擾,而使原來晴朗的情緒突然布上一層烏雲。問題在於我們能不能在黑雲密布的時候,保持冷靜。我們沒有多少力量去左右環境,既然如此,我們能否試一試,在自己心裏留出一片小小的、安靜平和的地方,來保住那些快樂的種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