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心理健康維護篇(3)(2 / 3)

我們熟知的馬加爵的故事便是如此,由於不良情緒得不到合理宣泄,導致他犯下殺人的罪行。麵對不良情緒我們怎能置之不理呢?

所以,當環境中的人或事令你受到傷害或打擊的時候,千萬不要選擇垂頭喪氣來“報複”自己,勇敢地麵對低落情緒,拋開不必要的壓力。試著丟掉那些無益的氣惱,多往好的方麵想想,相信你一定能在自己內心這片快樂的園地裏,找到希望、安慰和鼓勵的。

對於青少年而言,就要心平氣和地接受各種自然情緒的流露。你可以和同學講道理,但切記不要爭得麵紅耳赤,與對方友善地交談。我們常說“男兒有淚不輕彈”,殊不知男孩也是有感情的,他們也有悲歡離合的感觸,並非如常人所講的“把淚水吞到肚子裏”,那樣反而不好。偶爾也哭一次可以幫助男孩合理地宣泄心中的不良情緒,排解內心的憂鬱,這對孩子來說是有好處的,但切記把哭當做“家常便飯”,大事、小事都要哭個沒完,“男孩,哭吧,不是罪”,勇敢地流出你的眼淚吧!

此外,還要注意安撫自己的不良情緒,使它得到合理宣泄,既不傷害自己也不影響他人。

六、猜疑是不健康的心理狀態

想想看,我們人與人之間常有的爭執、吵鬧、誤會乃至過去很多的冤假錯案,哪件事情不與猜疑有關呢?

在我們的傳統文化裏就有很多關於猜疑的教誨,如:“疑人偷斧”,“人心融肚皮”,“知人知麵不知心”,“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等等。

再讓我們看看,在生活中如果兩個小孩在外麵打架,中國的母親很可能指著對方質問:“你為什麼打我的孩子?”而外國母親則可能說:“怎麼?你們不友好了?”

可見不同文化熏陶下的兩位母親,會說出兩種不同的話。也可見猜疑對我們每個中國人影響之大,如果我們的“理解萬歲”是建立在猜疑基礎之上的,永遠不可能“理解”,何談“萬歲”?因為我們每個人從小都接受了猜疑的教育和影響,可以說人人都有猜疑之心。

要摒棄猜疑,必須對猜疑有深惡痛絕的認識。什麼是猜疑呢?

猜疑是基於一種對他人不信任的、不符合事實的主觀想象,是人際交往過程中的攔路虎。具有猜疑心理的人與別人交往時,往往抓住一些不能反映本質的現象,發揮自己的主觀想象進行猜疑而產生對別人的誤解,或者在交往之前對某人有某種印象,在交往之中就處處用這種成見效應與對方接觸,對方一有舉動,就對原有成見加以印證。

雖然猜疑心理有種種表現,但我們可以發現其共同的特征,即沒有事實根據,單憑自己主觀的想象;抓住“毛皮”,忽略本質,片麵推測;不懷疑自己的判斷,隻是相信自己,懷疑他人,挑剔他人。具有猜疑心理的人把自己置於一種苦惱的心態中,對別人采取不信任的態度,嚴重的甚至對自己的感覺也產生懷疑。

猜疑心理往往導致心理偏執。這種人常常敏感固執、謹小慎微,事事要求十全十美。這樣不僅危害自己,也危害他人。

因猜疑造成的人間悲劇在我國可以說是舉不勝舉,從古至今,從宮廷爭鬥到民間小事,“猜疑”這個罪魁禍首製造了多少血淋淋的悲劇,它給我們個人、國家和民族帶來了多麼大的精神折磨和財產的損失呀!它給人的傷害可以讓人心力交瘁乃至精神失常。

我們必須認識到,“猜疑”流淌在我們每個人的血管裏,如果我們不采取“解毒”的手段,它的後果就會像毒品一樣,我們哪裏還有精力去搞發展呢?猜疑是“窩裏鬥”的禍根,猜疑是化友為敵的障眼簾,猜疑是造成自殺和他殺的毒品!

猜疑的人往往目光短淺,沒有遠大的目標,沒有真誠善良的心。欲調適自己的心態和與猜疑者相處的辦法有以下幾種:

①培育愛心,培育從對小動物的愛到對人的愛。

②培育寬容的心理品質。寬容就是承認差異,降低對別人的要求。能夠寬容別人是坦誠與人相處的首要條件,因為寬容是深思熟慮的素養,是內心深處去除荊棘的法寶。

所以不管是調適自己心態,或對待猜疑的朋友,調整思維方法都是極其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