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心理健康維護篇(3)(3 / 3)

克服嫉妒心理

弗朗西斯·培根說過:“猶如毀掉麥子一樣,嫉妒這惡魔總是在暗地裏,悄悄地毀掉人間美好的東西!”

一、“嫉妒”的概念與危害

何謂“嫉妒”呢?心理學家認為,嫉妒是由於別人勝過自己而引起情緒的負性體驗,是心胸狹窄的共同心理。黑格爾說:“嫉妒乃平庸的情調對於卓越才能的反感。”

嫉妒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獲得的,嫉妒有3個心理活動階段:嫉妒—嫉優—嫉恨。這3個階段都有嫉妒的成分,而且是從少到多,“嫉妒”中羨慕為主,嫉妒為輔;“嫉優”中嫉妒的成分增多,已經到了怕別人威脅自己的地步了;“嫉恨”則把嫉妒之火已熊熊燃燒到了難以消除的地步。這把嫉恨之火,沒有燃向別人,而是炙烤著自己的心,使自己沒有片刻寧靜,於是便絞盡腦汁去想方設法詆毀別人。這就使他形神兩虧了。

嫉妒實質上是用別人的成績進行自我折磨,別人並不因此有何遜色,自己卻因此痛苦不堪,有的甚至采用極端行為走向犯罪深淵。據某公安部門調查,每年因嫉妒造成犯罪案件的占整個刑事案件的10%。近年來在一些高等學府裏,因嫉妒而投毒、寫匿名信的已屢見不鮮。

嫉妒心理是一種低級趣味,是人性中殘存的動物性,許多動物的本性是十分嫉妒的,一隻狼可以把搶獵物的同類咬死。在私有製的社會裏,人們弱肉強食,爾虞我詐,使人保留動物式的嫉妒心理。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三國演義》中的周瑜臨死時對天長歎:“既生瑜,何生亮?”就是有我沒你的嫉妒加仇恨。

一些人之所以嫉妒別人,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自己不求上進,又怕別人超過自己,似乎別人成功了就意味著自己失敗,最好大家都成“矮子”才顯出自己高大。於是,“事修而謗興,德高而毀來”;“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我不學好,你也別學好;我當窮光蛋,你也得喝涼水”。

這是一種十分有害的腐蝕劑,這些人的骨子裏充滿了“怠”與“忌”,無論對己、對社會、對國家的發展都是十分有害的,正如荀子所說:“士有妒友,則賢交不親;君有妒臣,則賢人不至。”

一個被嫉妒心支配的人,一定是胸無大誌,目光短淺,不求上進的人;一個嫉妒成風的單位,一定是正氣不旺,邪氣盛行,先進不香,落後不臭的單位。

嫉妒是腐蝕劑,是落後藥,是劇毒品。

在著名的荷馬史詩《伊利亞特》中,有一個關於蘋果的故事:

那是在狄薩利亞的國王皮琉斯的結婚典禮上,幾乎所有的女神都應邀來吃喜酒,隻有一個女神阿利斯沒被邀請。阿利斯大為惱怒,便在筵席上丟下一個金蘋果,上麵寫著一行小字:“送給最美麗的。”這一來,引起了軒然大波,有3位女神為了爭奪這個蘋果,引發了無窮的糾紛,終於演變為古希臘傳說中為期10年的特洛伊戰爭。

一個蘋果為何會有這麼大的魔力?關鍵在於上麵的一行小字。正是“最美麗的”這一稱號,點燃了女神們心中的嫉妒之火,於是便不擇手段地相互爭戰。

這當然隻是一個神話故事,但它卻像一麵鏡子似的反映了人類社會的現實。在我們同學年輕的心靈中,不也同樣存在著嫉妒的毒素嗎?有的同學在班上處處爭強好勝,容不得別人超過自己。誰被老師表揚了,誰的分數比他好了,都會引起他的不快,令他變著法兒貶低人家,諷刺挖苦,冷嘲熱諷,打擊別人,抬高自己。有的同學甚至大言不慚地說:“我這個人就是喜歡嫉妒!”

同學們,在我們中間,像這種具有嫉妒心理的同學還真不少哩。這種同學在班上處處爭強好勝,把精力、心思都用在滿足自己不健康的心理需要上,既害集體,又害自己。有人把嫉妒比作一支毒箭,要知道,這支箭不僅會射中別人,也會射中自己!

二、學會寬容

既然嫉妒是一種極端自私的不健康的心理表現,那麼我們就該堅決克服它。問題在於,怎樣才能有效地克服嫉妒心理,做一個光明磊落,寬容大度的人呢?

(1)要深刻認識嫉妒心理對自己的危害。

處處嫉妒別人,不但容易傷害別人,而且也使自己失去同情,失去朋友,最終隻會使自己處於孤立之地,令人討厭。好嫉妒別人的同學,總是把主要精力用於打聽、幹擾、打擊比自己強的人身上,無心勤學苦練。這樣做,最受影響的,其實還是自己的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