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約拿情結”這一概念,應該看成是後人本心理學的一個基本概念。
這一概念與《聖經》有什麼關係?《聖經》裏為什麼有關於約拿的故事?如何理解《舊約·約拿書》的意義呢?
上帝似乎很少給人以如此具體、明確的使命,但卻給了約拿。遺憾的是他並沒有珍惜,他的第一反應就是逃避。上帝要他去尼尼微城,他卻背道而馳,逃去他施(地名)。從他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人是何等頑固地執著自己的小我,抗拒大我。
約拿最後達到了什麼樣的層次呢?他似乎還沒有徹底、完全地擺脫自己的心理障礙,到了後來,當日頭曝曬他的頭,他就說這樣的話:“我死了比活著還好。”盡管約拿按照上帝的旨意去了尼尼微,傳達了上帝的意思,但多少有一些勉強為之,並不暢快。尚不知道約拿以後的情況如何,但就以《聖經》的記載為止,他還沒有達到大我實現的層次。他最多隻是達到了自我實現。這大概也是迄今大多數人的實際情況,終其一生,最後也沒有徹底活出大我。
如果對“上帝”的旨意心領神會,把“上帝”的意誌看成是自己的使命,並且得心應手地行動,這就是大我實現。
“約拿情結”對於觀察我們中國人的成長也很有意義。中國人在成長方麵有好些弊端,而“約拿情結”這一個弊端尤其顯著。我曾經把那種基本需要有了一定的滿足,卻不願意進一步發展的人格稱為“自我萎縮型人格”。
中國人似乎對這一情結特別有體會,“槍打出頭鳥”、“不敢為天下先”這樣一些俗語揭示了我們文化中的一些弊病。
“我們絕大多數人都一定能做到比現實中的自己更偉大,我們都有未被使用或發展不充分的潛力。我們許多人的確回避了我們自身暗示給我們的天職,或者說召喚、命運、使命、人生的任務等。我們往往逃避本性、命運,甚至有時候偶然事件指示(或暗示)給我們的責任,就像約拿徒勞地試圖逃避自己的命運一樣。”
有多少人終其一生,碌碌無為,悄然地在陰鬱的心境中死去。
“我們害怕自己最低的可能性,又害怕自己最高的可能性。在最美好的時刻,在最完美的條件下,在最具有勇氣的狀況下,我們常常能瞥見一些神聖的東西,然而我們一般都害怕這種東西。在這種高峰時刻,我們在自身看到的超絕的可能性給我們以快樂,麵對它們,我們會顫抖,然而也會因虛弱、害怕、畏懼而直打哆嗦。”
通過心理學的幫助,人們能量的發揮可以更加通暢。
關於潛能的發揮,馬斯洛的話令人深思:
“如果你有意避重就輕,去做比你盡力所能做到的更小的事,那麼我警告你,在你今後的日子裏,你將是很不幸福的。因為你總是要逃避那些和你的能力相聯係的各種可能性。”
一般來說,對於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由於還沒有到疾病的狀態,大多數都沒有緊迫感,還可以過一天算一天。由此,我想模仿馬斯洛的話再多說一句:
如果你有意得過且過,不去爭取你本來救應該有的最佳狀態,那麼我要警告你,在你臨終的時候,你將會感到後悔。因為你已經錯過了你最寶貴的生命。
約拿情結與自卑情結有一些類似。區別是:約拿情結著重成長的更高階段,是不接納、懼怕自己的神性;而自卑情結是不接納自己的弱小、“醜陋”之處,懼怕別人的評價。
二、成長的層次:“十牛圖”
我們能夠成長到什麼程度?
如果我們把走向大我實現的過程看成是一個修行的過程,那麼修行將會經過哪些階段呢?
廓庵是我國宋代的禪師,全名為廓庵思遠,是大隋元靜禪師法嗣。在法脈上,他屬臨濟宗。他的“十牛圖”生動地把修行分為10個階段,通俗地表達了走向大我實現的過程:
一、尋牛;
二、見跡;
三、見牛;
四、得牛;
五、牧牛;
六、騎牛歸家;
七、忘牛存人;
八、人牛俱忘;
九、返本還源;
十、入廛垂手。
這十個階段在一定意義上與需要層次論是對應的。特別是後麵幾個階段。
其中“六、騎牛歸家;七、忘牛存人;”可以理解為自我實現。——“忘牛存人”可以從兩個不同的層次來理解。
“七、忘牛存人;八、人牛俱忘;”可以理解為“自我超越”。
“九、返本還源;十、入廛垂手。”可以理解為“大我實現”。
“返本還源”的“本”和“源”可以理解為大我。“返本還源”就是發現自己的大我。
十牛圖的最後一圖為“入廛垂手”,可以理解為做人的終極境界。所謂“廛”是指人口密集之處。它是指在得道之後,以“不住無為,不盡有為”、寬宏、謙讓、求實的心態重新回到塵俗,幫助眾生。
“何謂不盡有為?謂不離大慈,不舍大悲、深發一切智心而不忽忘記。……”
“何謂菩薩不住無為?謂修學空,不以空為證明,修學無相、無作、不以無相無作為證。……”
“垂手”一詞意味深長,是一種“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隨喜功德、舍一切法”的姿態。
禪宗的“十牛圖”中的“入廛垂手”形象地表述了“大我實現”的狀態。我們從佛陀、耶穌那裏,都可以體悟到這種狀態。“入廛垂手”的境界,也可以理解為“道成肉身”,也就是說,人在世的實際的一言一行都體現了道。
佛陀和耶穌表麵上似乎有一個很大的差異:佛陀有一個詳細的“肉身成道”的過程。他是在肉身成道之後,然後再道成肉身的。而耶穌按照《聖經》的說法,似乎是直接“道成肉身”的。我認為,“道成肉身”並不否定“肉身成道”的過程。其實,“肉身成道”和“道成肉身”並沒有截然的區別。可以說,“肉身成道”本身也是一個“道成肉身”的過程,即人按照道和規律逐漸地成長。耶穌也有一個成長的過程,隻不過《聖經》裏沒有詳細記載這一過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