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實踐的檢驗,古人發現,一個人如果得了某種傳染病,可以長期或終身不再得這種病,有的即使再得病,也是比較輕微而不致死亡。人們從中得到啟發,懂得“以毒攻毒”的原理,即在未發病之前,先服用或接種這種有毒的致病物質,使人體對這些疾病產生特殊的抵抗力,從而抵抗住這種疾病的進攻。

在“以毒攻毒”思想的指導下,我國努力尋找預防天花的辦法。明代郭子章的《博集稀痘方》和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都記載了用水牛虱和粉做成餅服下以預防天花的方法。雖然這種方法尚未得到實際效果,但是它表明古人在“以毒攻毒”這種思想的影響下,正在尋找防治天花的方法。經過長期的摸索與多方麵的臨床實驗,中國人終於找到了行之有效的人痘接種法。

李時珍像我國清初朱純嘏的《痘疹定論》一書中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宋真宗時的宰相王旦一連生了幾個子女都死於天花,待到老年又生了一個兒子,取名王素,王旦擔心兒子重遭不幸的病害,於是召集了許多醫師來商議,請他們提供防治痘瘡的方法。當時有人提議說,四川峨眉山有一個“神醫”能種痘,百不失一。丞相王旦立即派人去請,一個月後,那位醫師趕到了汴京。醫生對王素做了一番檢查後,摸著他的頭頂說:“這個孩子可以種痘。”次日就為他種了,7天後小孩身上發熱,12天後種的痘已經結痂。據載這次種痘效果很好,後來王素活了67歲。關於王素種痘的故事是我國典籍上有關種痘的最早記載,由於此說缺乏旁證,尚不足以確證我國在11世紀時已經發明種痘術了。

瓷瓶沒過多久,清代俞茂鯤的《科金鏡賦集解》一書中對我國種痘術的起源年代做了明確的闡述:“種痘起於明朝隆慶年,寧國府太平縣,姓氏失考,得之異人丹傳之家,由此蔓延天下。至今種花者,寧國人居多。”從此以後,我國典籍累見有種痘的記載。明末,喻昌的《寓意草》中記載有顧明的二郎、三郎在北京種痘的醫案。10年後,董含的《三岡識略》中又記載安慶的一位姓張的醫師傳習種痘術已有3代,其法為:“取患兒的稀痘漿貯於小瓷瓶內埋在土內待用,使用時將所貯漿染衣,使小孩穿著,三日萌芽,五日痘長,十日痘萎。”這是清初人記錄種痘的最早文獻。1681 年,清政府曾專差迎請江西醫師張琰為清朝王子和旗人種痘。據張琰《種痘新書》說:“經餘種者不下七八千人,屈指記之,所莫救者,不過二三十耳。”可見,當時的種痘術已經有相當高的水平了。1695 年,張璐的《醫通》中記有痘漿、旱苗、痘衣等法,並記述種痘法“始自江右,達於燕齊,近則遍行南北。”由此可見,我國在16世紀下半葉發明種痘術後,到了17世紀已推廣到全國,而且技術也相當完善了。

我國兒童接種人痘早期種痘術采用的是天花的痂,叫做“時苗”,實際上是以人工的方法使接種者感染一次天花,這種疫苗的危險性比較大。我國在種痘的過程中,逐步取得選擇苗種的經驗。清代鄭望頤在《種痘法》中主張用接種多“苗性平和”的痘痂作苗,叫做“熟苗”,這類疫苗的毒性已降低,接種後比較安全。同時代的俞茂鯤又指出,苗種遞傳愈久愈好。朱奕梁《種痘心法》進一步指出:“良由苗種愈久,則藥力之提拔愈清,人工之選練愈熟,火毒汰盡,精氣獨存,所以萬全而無患也。若‘時苗’能連種七次,精加選練,則為‘熟苗’。”這種通過連續接種和選練來減低痘苗毒性的方法,是合乎現代科學原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