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的美國—西班牙戰爭使得古巴脫離了西班牙的掌握,美國野心勃勃,要在加勒比海地區擴展它的勢力。黃熱病和其他蚊媒疾病一向是阻礙外人進入這一地區的天然障礙,19世紀80年代,法國人開鑿巴拿馬運河的工程時,便是因為工人大量死於瘧疾和黃熱病,以至半途而廢。這次,美國軍政雙方投入了大量資源調查此種疾病的細節,派遣去往古巴的軍醫小組在當地醫生的協助下,終於弄清了蚊子在傳播黃熱病當中的作用。雖然確定它的傳染途徑的時候,做了若幹例的人體試驗,作為研究骨幹的一位醫生甚至在調查過程中染病身亡,但最後得到的知識終究使軍方有計劃地開展一係列撲滅斑蚊的行動,大約在20世紀開始的時候黃熱病就得到了相當有效的控製。{TP巴拿馬.TIF}後來由美國石油大王建立的洛克菲勒基金會把消滅黃熱病作為主要的醫學慈善活動之一,至20世紀30年代,該項活動已獲得顯著成功,南美洲西海岸的幾處黃熱病傳染中心都消滅掉了。
能否徹底消滅埃及斑蚊以及其他傳播黃熱病的蚊類呢?從生態學的角度看來不太切合實際。至今這些蚊類還活躍在美洲的熱帶雨林裏,靠吸食野生猿猴的血液為生,偶爾,它們幫忙傳開的病毒也會害得整群的宿主一命歸西。
幸而,黃熱病得到了很好的控製,現在這一疾病已經很少有人提起,從此黃熱病在人類的生活中間便不再擔任什麼顯眼的角色,願人類能永遠將它淡忘。
五、人類進程的改變
人們似乎對瘧疾非常熟悉,但真正知道其危害的人並不多。首先,瘧原蟲極其頑固,即使全力捕殺也不一定能全部殺盡,它總是千方百計地變換臉譜來侵襲人類。其次,瘧原蟲對藥物會產生抗藥性,一旦人類危害不到它了,這就會瘋狂地傷及人類。鑒於以上兩點,人類應該時刻提高警惕,提防瘧原蟲的襲擊。{TP瘧原蟲.TIF}
瘧疾是一種曆史悠久、流行廣泛、危害嚴重、容易傳播、很難滅絕的傳染病。
(一)曆史悠久
瘧疾在中國古已有之,有文字可考的曆史也長達3000餘年。
甲骨文和青銅器銘文上已留下象形的古“瘧”字。甲骨文是商代文字,據文獻記載,成湯滅夏的時間應在公元前1600年,盤庚遷殷的時間應在公元前1300年,殷墟甲骨文記載的內容就是3000多年的事。由此我們斷定,在3000多年前,中國人已和瘧疾展開了鬥爭。如果再上溯的話,可以追尋到農業文明時期,雖無文字可考,但理論上可以成立。如西方學者經過長期研究,認為瘧疾是蚊媒傳播途徑,主要蚊種是按蚊。刀耕火種農業文明,將地麵植被砍伐清除或曬幹燒灰時,創造了小部分寄生蟲大量滋生繁殖的環境。有學者在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南部研究顯示,這種耕作方式導致岡比亞按蚊的增殖。該按蚊傳播鐮狀瘧原蟲瘧疾,是瘧疾中最危險的一種。由此推斷,早在農業文明時期,人類就和瘧疾開展鬥爭了。{TP 撒哈拉沙漠.TIF}
關於瘧疾的流行和危害,中外的史書都有很多的記述。我國在戰國末期,便有瘧疾流行季節的記述。《禮記·月令》記載有:“孟秋……行夏令,則國多火災,寒熱不節,民多虐疾。”古代歐洲等國也有排放溝渠積水以防瘧的記述。古代人民遇到瘧疾,總是不知道其產生的原因,古人認為瘧疾與汙濁氣體有關,因此,中國古代有“瘴氣”之說,而意大利稱之為“malaria”。雲南是有名的“瘴氣”地區,許多曆史故事中都包含著人類抗瘧的內容。如諸葛亮南征,首先查看地方誌,概括其地“四時多瘴氣,三四月間發,人衝之即死。”所以他在上疏時寫下“五月渡瀘,深入不毛”的名句,他句中所謂渡瀘之處即現在大理以南、大姚以北地區的瀘津關,在瀾滄江流域即中高瘧區交界處。又《雲南誌略》有詩謂:“雨中夜渡金沙江,五月渡瀘即此地。兩岸峻極若登天,下視此江如井裏。”從這首詩中可以知道瀘津關當時瘧疾是十分嚴重的。
公元745年,唐朝出兵大理留下這樣的記載:“劍南留候李密,將兵七萬擊南詔,士兵罹瘴疫及饑死十有八九。”{TP 雲南大理.TIF}唐代文學家韓愈因反對唐憲宗迎佛骨,被貶西南湘江邊上的潮陽。他的侄孫韓湘去送行,韓愈賦詩曰:“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唐代詩人白居易《新豐折臂翁》詩中也有描述瘧疾危害的一段詩:“聞道雲南有瀘水,椒花落時煙瘴起,大軍徙涉水如湯,未過十人二三死。”元朝於1300年出兵滇南,攻打八百媳婦國,因士兵受瘧疾侵襲而告失敗。明朝王肯堂記述明代往來嶺南之官員和商賈無不受瘴癘之危害。清朝乾隆時期曾出兵緬甸,據《文昌府誌》載,1769 年出兵:“士卒染瘴多物故,水陸軍三萬一千,至是僅存一萬三千。”因此朝廷不得已降旨說:“聞官兵多染瘴,如不可進,當以便宜藏事。”清同治年間,華北平原發生大水災,不到兩年導致疾疫暴發流行。《湖南省誌》記載:“光緒初年,貴陽縣蘭溪村因瘧疾流行,村毀人亡,四野蕭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