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法國在雲南修築滇越鐵路時,從華北、兩廣等地強征民工,開工第一年,因瘧疾死亡5000多人,遠地征來者幾乎死絕。抗戰時期,國民黨政府曾強征新兵在雲南思茅地區訓練,1942 年思茅軍隊請政府撥發奎寧的報告中寫道:“思茅素稱瘴區,死亡之多,人皆談虎色變,軍隊死亡尤為驚人,此間曆來練兵,均告失敗,延新兵甫行收編,疾病死亡接踵而至。不數月死亡將半,苟延殘喘者,朝不保夕,深感生命全無保障,多相率逃亡……”此前, 1919~1923年瘧疾大流行,曾使擁有人口達4.5萬的繁榮思茅成為滿目蕭條的空城。{TP雲南思茅.TIF}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瘧疾危害人類的時間特別長,而且至今仍然沒有滅絕,我們不應放鬆警惕。

(二)流行廣泛

瘧疾在世界上的分布範圍非常廣泛,由於發生瘧疾的原因同水、氣候等外界條件有關,尤其同蚊類生存繁殖環境有關,所以瘧疾又有一定的季節性和地區性。全球瘧疾流行地帶大體上處於北緯60度和南緯40度之間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這些地域內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居民不發或少發,大規模人口流動、戰爭、大水泛濫等也會造成瘧疾傳播流行。

中國瘧疾流行區域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類:北緯25度以南地帶為高流行區。其媒介為微小按蚊、日月潭按蚊、中華按蚊和大劣按蚊等。瘧疾可分為間日瘧、三日瘧和惡性瘧。瘧疾一般傳播季節長達9~12個月,海南為惡性瘧高流行區。第二類:北緯25~33度之間。其媒介主要為中華按蚊,傳播季節6~8個月。這一地帶以間日瘧為主。第三類:北緯33度以北地帶。其媒介主要為中華按蚊,其類型主要為間日瘧。一般為低流行區,但發現晚常導致暴發流行。絕大部分高原、荒漠地區很少發生瘧疾。{TP日月潭.TIF}

一般人們認為非洲的靈長目動物是瘧疾的來源。在人類,它是經過雌性蚊子叮咬,從一個人類宿主傳播到另一個宿主的身體中,並由此引起原生寄生蟲病的一種。非洲人對於存在於他們自己大陸上的熱帶疾病具有其他地方大多數人所沒有的抵抗力,這類疾病之一就是鐮狀瘧原蟲瘧疾,該病是非洲經定居農業發展而引起,曆史上,非洲疾病曾向北傳播到地中海沿岸地區。還有學者考證,瘧疾是另一種曾對羅馬帝國衰落產生過重大作用的致命力量,意大利和希臘也曾大量流行。

(三)危害嚴重

瘧疾是一種危害非常大的疾病,我國雲南曾流傳民謠曰:“五月六月煙瘴起,新客無不死,九月十月煙瘴惡,老客魂也落。”這是高流行地區的真實寫照。

曆史上瘧疾的危害且不一一敘述,僅就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兩次流行就是整個瘧疾危害的縮影。1960年,北方地區發生了以中華按蚊為媒介、間日瘧為主的大麵積暴發流行。這次流行比1959年發病率高至600倍,僅1960年發病人數達950多萬人,這次流行持續到 1966 年才稍平息,此期間,南方各瘧區出現了惡性瘧。1963 年,上海、江蘇、安徽等省市毗鄰區有 64 個縣出現惡性瘧疾。{TP 安徽.TIF}衛生部組織冀、魯、豫、皖、蘇五省瘧疾聯防組並製定了消滅瘧疾的方案,到 1966 年已取得較大進展。1970 年,除上述中華按蚊流行區5省外,廣東、廣西、湖南、福建、雲南等省發病人數達2400萬人以上,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瘧疾發病人數最多的年份。至1973年瘧疾人數仍在劇增,這是新中國第二次瘧疾流行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