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 年,湖北雲夢縣出土了秦代的竹簡,後稱此竹簡為“睡虎地秦墓竹簡”。經學者們研究後發現,其中在《法律答問》中有三條簡文,屬於“議病”的原則,即當社會罪犯所犯罪行相同,要依據犯者是否有“癘病”而判處不同的刑罰,故簡稱曰“議病”。原文談到:如果同犯了應判城旦、鬼薪罪的人,如果犯有癘病,就會被送到“癘遷所”或立即被流放到邊境地區,而且在當地馬上處死。《秦律》中這種關於量刑原則的議病條款,已經充分表明了當時對麻風病患者采取了消滅肉體的殘酷辦法。關於“癘遷所”,應該就是麻風病隔離場所,它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風病隔離地。{TP湖南雲夢.TIF}

在中世紀時期的西方,歐洲就發現了麻風病。12世紀時由於十字軍東征,將此病攜帶蔓延到各地。13世紀時,麻風病的猖獗達到最高峰。當時盡可能地采取了隔離措施,不讓麻風病患者外出。非外出不可時,也讓他們身著特殊服裝,胸前交叉著兩隻白手,頭上戴一頂係有白飄帶的大帽子。有的還在胸前掛一塊牌子或者同時在手臂上掛一串鈴,當有旁人走過時,要搖擺作響,以明示他人自己是麻風患者。購買東西時也不能直接用手取物,而必須用長杆來鉤取。這種悲慘的人生給患者帶來極大的壓力,一旦被診斷為麻風病時,就等於宣判了死刑。盡管已經是13世紀,麻風患者依然受到莫大的歧視。

日本有一部名為《砂器》的電影,片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少年從小與身患麻風的父親背井離鄉,四處流浪,備受欺辱,但少年並沒有傳染。父子離散後,兒子開始了自己新的人生,他走向大城市,成為一名音樂家,並結識了一位富家小姐。{TP砂器.TIF}正當他們要喜結良緣時,闊別多年的父親突然出現在兒子麵前,兒子殘忍地殺死了自己的父親。分析其中的原因,應該說與麻風病有非常密切的關係。

(二)麻風病的防治

當然,曆史上人類並非隻是對麻風病有所誤解,他們在對麻風病的逐漸認識中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我國上古醫家把引發麻風病的原因歸於想象中的一種自然力量——風。中醫學最早的理論著作《黃帝內經·長刺節論》中談到:“病大風,骨節重,須眉墮,名曰大風。刺肌肉為故。汗出百日,刺骨髓汗出百日。凡二百日,須眉生而止針。”上述癘風即麻風,所具有的症狀即現代所描述的結節、潰瘍、感覺障礙、關節僵硬、須眉脫落、鼻梁塌陷、排汗障礙、皮色枯槁等方麵。古人還認為,此病屬於慢性病,需要長期治療。

晉代皇甫謐所撰著的《針灸甲乙經·序》中還記載東漢名醫張仲景曾與“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有很密切的交往。張仲景在王粲隻有20多歲的時候,便診斷出他患有重病,說他四十當眉落,眉落半年後會死亡。{TP張仲景.TIF}仲景曾勸王粲要抓緊治療,否則就會延誤病情,後果不堪設想,但年輕氣盛的王粲置若罔聞,根本不聽仲景的勸告,果然在20多年後出現了仲景所預言的症狀,並在發病後187日離開了人世。人們從王粲的症狀中分析,他得的就是癘病即麻風病。

公元6世紀中期,我國出現了專門收治麻風病人的機構——癘人坊。關於癘人坊的記載,見於初唐高僧所著的《續高僧傳》中。《續高僧傳》中稱有一個天竺人,沿著古代絲綢之路來到中國,他本來要去京鄴翻譯佛經,不料途經黃河兩岸,看到有許多麻風患者。佛教的慈悲促使他在今河南群山優美之處,建起了一座寺廟,收養了這些無家可歸的患者,這就是癘人坊,它實際上是附屬在寺廟中的一個機構。癘人坊是我國最早收容麻風病人的地方,從此以後中國各個朝代都設置了類似部門,唐代以後這些病坊大多成為官辦的慈善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