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外,公元6世紀時,拜占庭曾有麻風病院的記載。中世紀時,麻風在歐洲廣泛流行,人們建立了許多麻風病院,僅在法國就有2000多所麻風病院,英格蘭及蘇格蘭亦有數百所。由於這些病院有效控製了麻風的蔓延,於是對其他傳染性疾病也采取類似辦法,這些麻風病院被作為一種固定設施保留下來,逐漸演化為現代的醫院。把麻風病人單獨隔離,在客觀上起到了預防疾病蔓延的作用。

麻風病是一個讓人頭疼的問題,東西方的醫家們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對此病的研究和探索。{TP孫思邈.TIF}據載,唐代醫家孫思邈就曾治療過多達600名麻風患者,他為了向來自印度的僧人學習醫學知識,甚至將患有麻風病的僧人接到自己家中居住,邊給他治療,邊向他學習。據說孫思邈大約治好了60名左右的麻風病人,主要應用五石散、大風子等藥方。

此後,治療麻風的醫家輩出。宋王懷隱《太平聖惠方》,宋陳言《三因極一病症方論》、明朝《普濟方》等都記載了治療麻風病的方劑。1550年,明代沈之問撰著了麻風病專書《解圍元藪》。他在家傳治療麻風病的基礎上,廣泛收集當時名醫及民間治療諸種風證的經驗,彙集醫方249首,對麻風病的病因、病機、症狀、鑒別診斷、辨證治療進行了全麵論述。《解圍元藪》是非常有參考價值的著作。

(三)麻風病的消除

在中國人研究各種治療方法的同時,西方也加緊了對麻風病的研究。

在曆史上的很長一段時期,挪威一直是丹麥的殖民地,國家貧弱不堪,居民生活窮困,尤其是西海岸最主要的港口卑爾根一帶,衛生條件極為惡劣,成了滋生傳染病的溫床。19世紀中葉,僅在挪威大約就有3000名麻風病人,其中有800名擠在卑爾根的五六家麻風病院裏。這些醫院的設備條件都非常簡陋,甚至連食物都不能滿足供應,且護理人員奇缺,這種種狀況強烈地刺激了參加此項工作的醫生丹尼爾遜,激起了他對麻風病人命運的關懷。{TP 丹麥.TIF}為了搞清麻風的病因,他在自己和4名助手身上做起了實驗。他們不但用麻風病人潰爛的液體給自己接種,甚至還將他們的血液和結節也植入自己的皮膚內進行實驗。隨著時間的推移,接種的人並沒有出現任何麻風症狀,於是丹尼爾遜便錯誤地認為,麻風是遺傳病,而不是傳染病。雖然丹尼爾遜得出的結論是錯誤的,但他的實驗至少讓人們不再因麻風病而感到過於恐懼。

受丹尼爾遜行為的鼓舞,另一位挪威醫學家、倫格加麻風病院的主任醫師漢森,又對麻風病進行了—係列實驗室、統計學和流行病學的研究。漢森在艱苦的工作中發現,用顯微鏡在病人患處的組織中總是可以查到一種病菌,他終於在1875年找到了麻風病的病原體——麻風杆菌。這個發現確定了麻風病是有可能控製的傳染病,也結束了麻風是因為人類犯有罪孽、激怒了上帝而遭到懲罰的神話。

1938年以後,隨著研究的深入,由於麻風臨床醫學和細菌學的發展,科學家們很快找到了麻風的傳染途徑,它是近距離的飛沫傳染和密切接觸。{TP麻風杆菌.TIF}1940年,美國發生的一件偶然的事件,使麻風病患者聽到了最初的福音。當時將氨苯碸用於治療肺結核,沒有太大效果,但卻對麻風產生了療效。後來“氯苯吩嗪”、“利福平”等一批麻風病的特效藥相繼問世,使得麻風病的防治策略實現了從單一藥物治療變為聯合化療,從隔離防治變成社會防治的根本性轉變。麻風病終於可以治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