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法國慈善家佛勒豪律師倡議舉辦世界第一屆麻風節。此後每年1月份的最後一個星期天成為國際麻風節,其目的是讓全世界的人們了解麻風是可以治愈的,過去恐懼和歧視麻風的現象再也不能持續下去了,呼籲人們伸出援助之手,這一倡議得到全世界的認可和響應。目前已有150個國家參加慶祝,麻風節成為全球性的節日。
1991年5月第44次世界衛生大會通過了全球在2000年消除麻風病公共衛生問題的決議, 20世紀90年代,法國草地研究所和英國山格研究中心的科學家通過4年的合作,破譯出細菌 M.leprae 的基因構圖。1998 年,兩家機構的科學家曾破譯了導致肺結核病的細菌的基因圖譜。科學家發現這兩種細菌的基因組十分相近,希望通過對它們的比較研究,找到細菌引起疾病的原因。這一研究成果為開發新的、更有效治療由該細菌引起的麻風病奠定了基礎,並邁出了尋求麻風病疫苗研究的重要一步。{TP法國草地研究所.TIF}
那麼,現代醫學是如何認識麻風病的呢?它是如何傳染的?且得了麻風病後,應該出現什麼樣的表現,又可以采用何種治療方法呢?
(四)時刻警惕麻風病
目前認為吸入患者鼻腔中帶菌的懸滴是麻風杆菌侵入人體的主要途徑,另外,穿著或使用麻風病人的衣物或日用品也可間接傳染。如果皮膚因文身、穿耳、被刀割破等有了傷口,而破傷處又剛巧接觸到麻風杆菌,那就可能被傳染發病,但是大部分人對麻風杆菌有天然抵抗力,發病的可能性也很小,這就是一家人中很少同時患麻風病的原因。
為了割斷麻風病的傳染途徑,對受患者的鼻子和呼吸道分泌物汙染的手帕以及其他物品應仔細清洗和處理。與有傳染性的患者密切接觸後,應仔細洗手。患者的家庭成員和密切接觸者應就醫檢查。從最後的接觸日算起,每年體檢,至少5年。另外,麻風杆菌的生存本領很弱,它的抗煮沸能力隻有1~8分鍾。即使傳染了病,隻要經過幾天或幾周的正規治療,也能喪失它的傳染性。{TP手帕.TIF}
由於麻風杆菌的免疫力有強有弱,因而人得病後的症狀和表現形式也會多種多樣,凡是有下列情況之一的,應懷疑有麻風的可能:
皮膚上生“癬”,但不癢,針刺不痛,也不出汗。臉上有蚊行感,或無故眉毛脫落。臉上有紅斑、紫褐色斑、腫塊或結節,或有耳垂肥大。口歪,眼不能閉攏,頸側、肘伸麵、幗窩等處有粗“筋”隆起。上肢出現手套型麻木,肌肉消瘦,手指彎曲如馬抓形或有垂腕。下肢有襪套型麻木,肌肉消瘦,足垂。手足無故發生水皰,不痛不疼,或有指、趾骨縮短等畸形。手掌足底燙傷、凍傷或碰傷後,形成長期不愈的潰瘍,不痛不疼,不辭冷熱。
當然,上述這些情況也不全都是麻風的症狀,有時可能是其他疾病的表現。為了明確診斷,應及早請醫生檢查。
目前,治療麻風病已經有了比較安全的措施。一般選用氨苯碸、利福平、苯丙碸和丙硫異煙胺等對麻風病患者進行聯合化療或采用免疫療法對病人進行治療。對麻風有反應者,可選用酞咪呱啶酮、腎上腺皮質素等進行治療。
雖然麻風病患者的狀況會給人恐怖感,但對麻風病的恐懼是不必要且有害的。對麻風病人,社會和家庭都應給予關心,讓他們在愛的關懷之中盡早得到合理的醫治,並早日回歸到溫暖的社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