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美麗的白色瘟疫
一說到肺結核,很多人就會聯想文學作品中的一些人物,如魯迅小說《藥》中華老栓的兒子華小栓,在得了“癆病”後竟然想到用人血饅頭來治療;曹雪芹《紅樓夢》中的林黛玉,更是以“癆病”之美打動人心。{TP魯迅.TIF}法國作家小仲馬在《茶花女》中描繪瑪格麗特的外貌時,除了寫出她一般的女性美外,還著重描寫了女主人公肺結核病患者所具有的特征。除了一些文學作品中的人物,有人還說,結核病有可能是屬於藝術家的疾病,鬱達夫、拜倫、卡夫卡、勞倫斯都曾患有肺結核;有關“鋼琴詩人”肖邦的傳記中,總是記載有他那浪漫愛情,虛弱的身體,總在發作的咳嗽以及最後因肺結核而離開人世的情景。
結核病是一種古老的人類疾病,有人認為它的發生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的意大利和埃及,而英格蘭人則一直固執地認為,肺結核是公元1世紀由羅馬人帶到英倫三島的。可是,經研究發現,它的禍首並非羅馬帝國,早在羅馬人抵達英國前300年,肺結核就已在此地紮了根。通過對古人遺骸的研究,英國普茨茅斯的考古學誌家西蒙確定,在2300年前,肺結核病毒就存在於英國本土一些偏僻的村落。德國病理學家內爾利希使用內窺鏡、X光透視和CT掃描等現代醫學設備檢查,公布了他及他的同事對3000多年前的古埃及人的研究,發現他們承受與現代人同樣的疾病的折磨,例如他們患有多種疾病,其中包括肺病。{TP英倫三島.TIF}
人類的生命活動越活躍,疾病也就越活躍,當一種威脅生命的疾病到來,人們發現自己沒有能力去控製、戰勝它的時候,就會產生恐懼。無論在東西方,在治療結核的化學藥物沒有發現之前,人們隻能采取被動的方式去應付它。肺結核被稱之為富貴病,得了病除了休養、調理飲食之外,沒有其他方法。因此得了肺結核,就等於被判了緩期死刑,大多數人都因這種緩慢而無情的疾病而奪去生命,所以人們常說“十癆九死”。
肺結核在中醫學曆史上的名字是“肺癆”。古人很早就認識到該病具有傳染性,晉葛洪《肘後備急方》始創“屍注”、“鬼注”之名,並專門加以討論,觀察到本病“累年積月,漸就頓滯,以至於死,死後複傳之旁人,乃至滅門”,至此肺癆已成為一種獨立性的疾病。唐代孫思邈將“屍注”等列入肺髒病篇,明確本病的主要病位在肺。宋陳言於1174年著《三因極一病症方論》,內有“癆瘵諸證”,根據互相感染的情況,創立了癆病源於“瘵蟲”、“癆蟲”之說:“諸證雖曰不同,其根多有蟲。”明確指出瘵蟲傳染是形成本病的惟一因素,因直接接觸本病患者,“瘵蟲”侵入人體而成病,如問病吊喪、看護、骨肉親屬與患者朝夕相處,都是導致感染的條件。古人對肺結核的認識,已為西方醫學近百年來的發現所證實。
1348 年,元代葛可久撰著了中國現存的第一部治療肺癆的專書,名《十藥神書》。書中收載了十灰散、花蕊石散、獨參湯、保和湯、保真湯、太平丸、沉香消化丸、潤肺膏、白鳳膏、補髓丹等10首治肺癆的方劑。對用藥步驟、方法及辨證加減均有說明。尤其對咳嗽、咯血及病後飲食調理的論述,對臨床治療肺癆有很好的參考價值。{TP花蕊.TIF}
肺結核不僅在中國流行,在其他國家也同樣流行極廣,最典型的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這種“白色瘟疫”在很長時間奪取了許多年輕的生命。瘟疫多伴隨戰爭應運而生,據統計,從滑鐵盧戰役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暴發前,20~60歲的成年人中,肺結核的死亡率是97%。
顯微鏡是現代科學史上的一項偉大發明,它讓我們看到了微小的世界,為西方學者研究結核病因奠定了最基本的條件。1881年8月,德國細菌學家羅伯特·科赫,赴倫敦參加了第一屆國際醫學會議,這次會議上討論了肺結核,這種被稱為“白色瘟疫”的人類嚴重傳染病引起了他對結核致病原因的極大興趣。他跑遍德國柏林的各家醫院,去悼念因患結核病而死亡的屍體標本,並將這些結核組織注射給上百種動物,觀察它們的發病情況。通過實驗他發現結核菌是透明的,無法用顯微鏡直接看到,於是他又嚐試使用各種色素染色,終於找到了那種藍色、彎曲的杆菌物。後來科赫又想盡各種辦法人工培養結核杆菌,最後血清培養宣告成功。他把這種培養後的菌種接種給多種動物,使它們感染了結核病,由此,他完全證實結核杆菌是結核病的致病菌,並證明此病可以通過飛沫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