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本節主要通過分析《海外新聞》、《海外信報》等《東京日日新聞》刊載的關於台灣出兵的報道中從海外獲得的信息,以及岸田的《台灣信報》、《台灣手稿》中特別提及台灣認識的報道,來展開論述。
1外國人的台灣認識
《東京日日新聞》首次刊載關於台灣的報道,是明治7年4月9日;而反映歐美人的台灣認識的報道,則最初見於明治7年4月10日的《海外新聞》。《海外新聞》,《東京日日新聞》1874年4月10日,656號。該報道係轉譯《The Japan Gazette》的報道,“化外人,如此食人之種族,責罰之亦屬當然,而今非不知此也”,認為“責罰”原住民的根據在於他們是“食人之種族”。
另外,4月16日的《海外新聞》欄《海外新聞》,《東京日日新聞》1874年4月16日,662號。中,也提及台灣出兵,“台灣征討其議已決,當率軍兵至彼島,登陸支那領外曾惱殺日本人之化外人居住之地方”。從這段報道來看,可知歐美人將台灣島內分為清朝領和清朝“領外”;而清朝“領外”的原住民則是“化外人”,是清朝統治所及之外的人民。
關於台灣島是否屬於清朝領土,原住民是否是食人族的議論,也多見於其他報道。《台灣信報》12號,《東京日日新聞》1874年6月2日,704號。明治7年7月18日的《海外新聞》《海外新聞》,《東京日日新聞》1874年7月18日,746號。則詳細轉載了刊載在“Tokyo Journal”的“The Japan Gazette”報的內容,“‘福爾摩沙(Formosa)處支那化外,故而日本人膺懲之亦是正理’”。這裏,福爾摩沙(Formosa),即台灣全島都屬“支那化外”這一點,與其他報道不同。
以上,歐美人所理解的清朝在台灣的領有範圍,雖因人而異,多少有差,但可以確定的是,他們一致認為台灣原住民是“食人蠻族”或“化外之民”。
《東京日日新聞》於同年6月7日期,在“海外新聞”欄中分數次刊載了副標題“台灣紀行”的譯文,“在留支那國之休斯(音)氏訪問福爾摩沙(Formosa)十八種族之酋長托克托庫(音)記事”。《海外新聞》,《東京日日新聞》1874年6月7日,709號。
6月7日的報道說:福爾摩沙(Formosa)之中央東方以南之土番,嫌支那人,又拒其他洋人之入,帶有恐懼他人知其土情勢之氣質。因故,拒為開發田地而往來土番之人到丘陵之麓。雖逢暴風漂流而至之不幸海客,亦厭其上陸,偶有漂著之人,則與之為難,使心懷恐懼。稱原住民由於有排斥外部侵入者的心理,而加害漂流民。
翌日發行的710號《海外新聞》台灣紀行二,《東京日日新聞》1874年6月8日,710號。中則說:“唯蠻民互相殺傷以謀報複。若殺一人,則殺多人以複怨。因之戰而複戰,爭鬥不止”,原住民反複戰鬥。讀到這裏,新聞的讀者似乎會對原住民抱有恐怖心理。但是,實際休斯(音)進入原住民的居住地後的感想,卻對原住民抱有好意,給讀者以不同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