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7章 附錄:近世至明治時期日本的台灣認識(5)(3 / 3)

6月9日的《台灣紀行》《海外信報》三,《東京日日新聞》1874年6月9日,711號。中說,“近土番地界,風景隨之荒涼,耕地彌稀。村落隻圍綠樹竹屋,民舍之製甚淡雅,器具家什亦粗備”。用“淡雅”一詞來表達對原住民住居的實際觀感,可見他對原住民的住居抱有好印象。此外,他繼續道:土民遇人最厚,招餘輩讓座。又多人作陪,供飲食,似甚有禮。……舞劍於前時,肝膽俱寒。庫阿裏茲庫(音)人其後亦往來甚親。根據其自身經驗,介紹說原住民是“親切”“有禮”的人。在14日的“台灣紀行”《海外新聞》,台灣紀行三,《東京日日新聞》1874年6月14日,715號。中說:庫阿裏茲庫(音)人以外,托克托庫(音)之部下人民中,有野蠻暴惡之風者亦少。其性質之差異,隻在過度親切而已,性惡之人固非全無。然其性善者,亦習於惡俗,自然惡化者。記述他所接觸的台灣原住民“性善”,隻是“習於惡俗”。接著,他又說明原住民的“惡俗”是“與其他未開化國人們相同,福爾摩沙(Formosa)之土番輕生命如草芥”。但又接著說:“此土番中食人者,其妄殺他國人之惡風亦漸漸消滅,可謂漸趨開明之域也,猶有行大改革之萌芽。”得出結論說原住民是有開化可能的。

總的說來,據《東京日日新聞》,歐美人一般認為台灣東側是化外之地,食人蠻族居住於此。而實際進入台灣東側,與原住民有直接接觸的休斯(音)則認識到他們也是“善良而有開化可能的民眾”。《東京日日新聞》的讀者,從這些報道中會得出關於原住民的正負兩種印象。

2《台灣信報》中岸田吟香的台灣認識

明治7年4月13日以後,《東京日日新聞》連載了日本首位從軍記者岸田吟香的《台灣信報》。該欄目在報道台灣出兵局勢等具體事件的同時,也記錄了記者自身的台灣觀。吟香赴台前寫於長崎的《台灣信報》《台灣信報》第7號(《東京日日新聞》明治7年5月15日,688號),是理解他赴台前的台灣觀的很有意思的報道。

該欄中刊載了台灣全島圖,將台灣地理從視覺上很容易理解地展現給了讀者,並配以文章說明地圖上的事項。鬆永正義認為此地圖很可能來自李仙得。(前引:鬆永,1978年)該文開頭介紹台灣地形說:“台灣為南北近百裏的大島。東西約二十五裏。中央一帶有高山,南首北尾,如臥龍蜿蜒起伏。”接著說:其山之西,麵向支那國。古來支那人多渡於其地為農商之業,產砂糖、米、木棉,尤以砂糖為多。常輸出外地。有台灣府、有澎湖縣、有大武郡。有淡水港,其他泊舟港口亦多。土人亦與支那人相交,或通婚,甚穩和。此稱熟番。氣候熱,地處二十度至二十五度之間。山之東為土番。西南雲寮枋,乃支那領地與土番之交界。首先,關於原住民,吟香稱其為“土人”,並說明其中與“支那人”有交往的是“熟番”,而居住在台灣東側的原住民是“土番”。吟香對原住民的區分和稱呼,與近世幕府編纂的史籍以及《華夷通商考》等民間書籍表述不同。可以說,吟香在報紙上介紹了全新的原住民情報。

而關於台灣的疆界,吟香認為以“寮枋”“寮枋”似為“枋寮”之誤記。“鳳山八社,皆通傀儡生番(中略)枋寮口……”(台灣文獻叢刊4《台海使槎錄》卷八,番俗雜記,番界,第167頁。)為“支那領”內外的界線。吟香的領土觀成為了明治政府出兵台灣的依據,而“海外新聞”一欄也介紹了他的領土觀。由此可見,明治7年5月,吟香的領土觀已為統治階層所接受。

該文接著記載:其中一半,稱牡丹人種,性猛惡,不似人類,好為鬥爭,屠負者而食其肉。去年殺害琉球人即在此處。……古來未有至其地者,以故人種物產不詳,然大抵與蝦夷人同。指出引起台灣出兵的“牡丹社種”是食人蠻族。該文中更值得重視的是,吟香認為他們與“蝦夷人”即阿伊努人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