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香的這種認為原住民和阿伊努是同等民族的觀點,不僅僅是和明治7年6月26日《台灣信報》第17號,《東京日日新聞》1874年6月26日,726號。、7年6月30日《台灣信報》第21號,《東京日日新聞》1874年6月30日,730號。的報道重複。明治7年6月15日《台灣新聞》,《東京日日新聞》1874年6月15日,716號。刊載的大倉喜八郎的狂歌中,也說“名牡丹者乃不知世間富貴之路之阿伊努人”,認為牡丹社的民眾是和“阿伊努”同等的民族。關於當時的日本人把原住民和阿伊努人同等看待這一點,還僅僅是推測。但可以認為,這是因為日本人認為台灣原住民之於清朝,就像阿伊努之於日本一樣理解。或許對日本人來說,把居住於異域的人們都當作是同等的這種看法,也是理所當然的。關於阿伊奴,請參照菊池勇夫、真榮平房昭編《列島史の南と北》(吉川弘文館,2006年)、菊池勇夫編《蝦夷島與北方世界》(吉川弘文館,2003年)等。
最後,吟香說:此次我政府出兵,當先於支那領地以南下手,略取之以為殖民地,然後,置兵於北方支那領地以南之地,漸次開拓之,伐大木,燒荊棘,教導土蕃,以廣皇國版圖。為了“廣皇國版圖”,政府須從“支那領地”進攻土番,並通過“教導”手段,將台灣變為日本的殖民地。吟香的這一看法,還見於明治7年5月13日《台灣信報》第6號,《東京日日新聞》1874年5月13日,686號。、明治7年6月28日《台灣信報》第19號,《東京日日新聞》1874年6月28日,728號。的報道,由此可見,吟香在得到關於台灣原住民和台灣疆界的情報後,認為台灣對於日本的發展不可或缺。
那麼,岸田赴台,實地考察了台灣之後,他的對台認識發生了哪些改變呢?筆者認為,岸田來到台灣後,有關台灣“開化”的報道逐漸增多。
例如,在明治7年6月25日的《續台灣信報》專欄《續台灣信報》,《東京日日新聞》1874年6月25日,725號。中,岸田對在戰亂中被活捉的“生蕃”有這樣的報道:“彼等野蠻人,洗手淨麵之事亦稀,跣足步行於砂石間……若著日本服,則忽現久未見之日本處女之麵相。”在他看來,台灣原住民雖然是野蠻人,但他們如果換上和服,“麵相”就會變得與日本人一樣。而在明治7年7月7日的《台灣信報》《台灣信報》22號,《東京日日新聞》1874年7月7日,736號。中,則說:“原本生活於如此番野之地之人民,與如我等居住於文明開化之國、得自由之人相比較,其幸與不幸如何?”將“文明開化之國”日本和“番野之地”相比較。明治7年8月10日的《台灣手稿》《台灣手稿》,《東京日日新聞》1874年8月10日,765號。中又說,“熟番之人民與生番相比,則大進於開化”。對前麵的報道中籠統稱“野蠻”的原住民,又進一步細分為是否開化。
而在8月10日以後的報道中,岸田對經過分類的原住民的習俗做了具體介紹。這些報道表明,岸田赴台前後的認識發生了變化。赴台前,岸田認為台灣東側是“土蕃”居住的地區,台灣原住民是類似於阿依努人的“食人種”;赴台後,岸田開始用“開化”的標準審視台灣原住民,而“開化”一詞在當時是從歐美傳來的概念。由此可見,除了台灣原住民類似於阿依努人的觀點之外,岸田對台灣原住民的看法與歐美人大體一致。
一方麵,明治7年7月25日的《台灣信報》《台灣信報》25號(《東京日日新聞》1874年7月25日,712號)。以如下內容開頭:岸田自台灣歸國後,“諸有人陸續來訪”,“皆雲台灣信報所報道之事,東京輿論對台灣印象甚惡”,皆甚擔心本人安全與否。於是,吟香問其理由,才知道:種種傳聞流傳於東京市中,如支那出兵五萬、軍艦二十五艘,以至台灣。現下我軍處大戰爭中,……或說牡丹人軀幹長大,能食人,其勇猛不可當。更有甚者,傳西鄉都督亦已死於番人之手。可見當時各種謠傳橫行。《海外新聞》也不僅僅是刊登否定原住民的報道。岸田在《台灣信報》中雖提到了原住民的野蠻性,但類似“西鄉都督亦已死於番人之手”等毫無根據的流言,則沒有刊載於紙麵。而從7月份謠言盛行的情況來看,民眾雖然在某種程度上能夠獲得準確的台灣信息,但他們對原住民的理解隻是被誇大的“食人”一說。日本出兵台灣後,輿論媒體紛紛予以報道,報紙發行量大增,但這些報道似乎並沒有將準確的台灣信息傳遞給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