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8章 附錄:近世至明治時期日本的台灣認識(6)(2 / 2)

第二章建白書與出版物中的日本人台灣認識

1. 《明治建白書集成》中的日本人台灣認識

《明治建白書集成》是編輯、翻刻明治元年至23年,明治政府大臣、參議、官省等直接、間接提出的建議書而成的資料集。關於建議書請參照牧原憲夫《明治七年的大論爭》(日本經濟評論社,1990年);而有關台灣出兵的建議書,則可參照牧原憲夫編《明治建白書》集成第3卷、第4卷(築摩書房,1986年、1988年)。該資料收集了關於政治、經濟、外交、社會、教育、文化、生活等各方麵的建議書,其中關於台灣出兵的建議書幾乎與新聞報道同步。關於台灣出兵的建白書,最早的是在1873年8月,時任台灣蕃地事務都督參謀、在廈門兼任福州事務領事的佐賀縣士族、福島九成給岩倉具視提出的《清國台灣事情の議》(《明治建白書集成》第3卷198,1873年8月)。但是,該建白書是政府高官向政府高官所提出的,很難說在市井有廣泛的傳播,因此不作為本次考察的對象。同樣,福島九成在1874年2月提出的《預め蕃地を処分すべき方法》也不作為本次考察的對象。據建議書作者記載,他們在閱覽報紙時產生了向政府提議的動機。很明顯例如《聞止台灣之舉之說論其得失議》(《明治建白書集成》第4卷147,1874年4月25日)。所謂“適閱本月二十四日的報紙”直接說明是從報紙上得到台灣出兵的情報的。,他們的主張從根本上受到了報紙的影響。

例如最初談論關於侵略台灣是非的建議書,是明治7年4月的《台灣策一道》《台灣策一道》,《明治建白書集成》第4卷150,1874年4月。該建議書中說:“當先遣使節於支那,證明台灣乃化外之國。然後伐之未晚。如若支那否認台灣乃化外之國,則可就此前台灣殺害我琉球人之事向支那問罪。”台灣是清朝“化外之國”,而這就是日本征討台灣的根據。在這裏,作者表達了新聞媒體的一貫觀點。

其次,關於台灣原住民,明治7年5月的建議書《台灣不可伐並設議院之議》,《明治建白書集成》第4卷167,1874年5月。中說:或曰,台灣之地位於北緯二十度左右,氣候極熱,草木繁大,物產眾多,然則人民未知文教。其風極陋劣,甚至食人肉。故日本政府憐台灣之彼等之野蠻,欲使知天道……我北海道之事豈不堪憂。夫北海道之野蠻與台灣相比,蓋相若也。記述台灣人民是“食人肉”的野蠻人,同時將台灣原住民和阿伊努做比較。

關於原住民是食人族的言論,也同樣見於明治7年10月《上〈支那處分之議〉》,《明治建白書集成》第4卷408,1874年10月。的建議書。而將原住民和阿伊努比較的言論,在明治7年10月24日《建白書〈支那和戰之議〉》,《明治建白書集成》第4卷410,1874年10月24日。的建議書中也可確認。於是,民眾根據報紙上刊登的少許情報,認為台灣東側是原住民居住地,台灣原住民是類似於阿伊努人的“食人種”。建議書中沒有提到原住民的“開化”情況,可見民眾通過新聞媒體了解的台灣與岸田所認識的台灣基本一致。

2. 決定台灣出兵後出版的書籍中日本人的台灣認識

日本決定出兵台灣後,截至明治8(1875)年的2年間,國內發行了數冊關於台灣出兵的著書。這是首次出版以台灣為主題的書籍。此後出版有關台灣的書籍,要等到發生日清戰爭的明治27(1894)年了。這些書籍繼承了江戶時代的出版文化,其讀者遠遠多於報紙讀者。筆者認為,在日清戰爭爆發前,書籍中記載的台灣與當時民眾心目中的台灣相吻合。所以,本章中通過具體討論明治7、8年間出版的、筆者可以確認的《台灣軍記》、《番地所屬論》、《台灣事略》、《台灣紀事》、《日本支那談判始末目錄》等5冊書,來分析見於決定台灣出兵後出版的書籍中的日本人台灣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