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時期日本人對台灣的認識極其複雜,涉及鄭氏的事跡、台灣曆史、台灣名稱的演變、台灣發生的叛亂、漢人、台灣原住民等各個方麵。

明治4年牡丹社事件發生後,情況開始發生變化。到了明治7年日本出兵台灣,《東京日日新聞》等報紙紛紛對台灣原住民進行報道。於是,鄭氏一族的功績被當作日本人的功績宣傳,近世時期對鄭氏一族的部分否定性評價也被肯定性評價所取代。濱田彌兵衛則成為弘揚“皇國之威”的人物,廣為民眾稱頌。

據近世時期的史料記載,台灣原住民按照是否與漢人交易分為兩個種族,而他們並沒有統一的名稱。近代以後,“熟番”和“生番”成為原住民統一的名稱,“化外之民”、“食人種”、“類似於阿依努人的民族”、“可開化之民”等觀點也隨之出現。另據近世時期的史料記載,清朝“王化之地”的最東端是淡水,最北端則是雞籠(基隆)。到了近代,人們依據西方的“領土”觀念,以“枋寮”為界,將台灣分為清朝領地內和清朝領地外兩部分。可以說,這是一種嶄新的台灣領土觀。

與近世時期不同,“台灣名稱的演變”、“台灣曆史”等信息基本被舍棄,人們對台灣形成了新的認識。可以說,明治7年日本出兵台灣這一曆史事件,大大地改變了日本人的台灣觀,對日本人重新認識台灣原住民也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李飛宏、謝同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