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帝二年(前178)廢除收孥連坐製度。皇帝說:“法律是治理國家的準則,用它來禁絕殘暴,引導人們向善。現在犯法定罪後,而使無罪的父母、妻子、兄弟連坐,收捕妻子兒女為官府奴婢,我非常不讚成這種做法。大家討論一下。”官員們都說:“百姓不能治理自己,所以製定法律來約束他們。互相連坐,收沒妻子兒女為官府奴婢,以此來束縛百姓的心理,使他們不敢輕易觸犯法律,這種做法由來已久。像從前一樣的做法是適宜的。”皇帝說:“我聽說法律公正則百姓忠厚,論罪量刑得當則百姓順從。況且管理百姓而引導他們向善的,是官吏(的職責)。官吏既不能加以引導,又采用不公正的法律去論罪,這反而有害於百姓,使他們為非作亂,法律怎麼能禁止得了呢?我看不出這種法律有什麼方便的地方。你們再深思熟慮。”官員們都說:“皇帝加於大眾的恩惠浩蕩,德澤非常深厚,不是我們臣下所能趕得上的。讓我們謹奉詔書,廢除一人有罪,妻室收沒為官府奴婢和一些互相連坐的法令。”
正月,朝臣進言說:“早些確定太子,是為了尊崇宗廟。請現在置立太子。”皇帝說:“楚王是我的叔父,年歲大,閱曆豐富,懂很多天下的道理,明了國家大體。吳王是我的哥哥,為人仁惠,喜歡以德待人。淮南王是我的弟弟,身懷美德來輔佐我。這難道不是預先解決了皇帝的繼承人嗎!諸侯王、宗室、弟兄、有功的大臣,很多是賢明和有德義的人,如果推舉有道德的人來幫助和繼承我這(因德薄而)不能終位的人,這是社稷神明有靈,天下人的福份。現在不選舉,而認為一定要傳位於兒子,人們會以為我忘記了賢明有德的人,而專意於自己的兒子,不為天下著想。我很不讚成這種做法。”官員們都堅決地請求說:“古代殷朝、周朝立國,安治天下都有一千多年,古時擁有天下的人都沒有比殷、周立國更長遠的了,這是因為殷、周采取了傳位於子的方法。一定以自己的兒子為繼承人,很久以前就是這樣做的。高帝親自率領文臣武將,平定天下,封建諸侯,成為諸帝的太祖。最初接受封國的諸侯王和列侯也成為自己封國的始祖。子孫相繼嗣位,世世不絕,這是天下大義所在,所以高帝建立傳位於子的製度來安定海內。現在放棄應當立為繼承人的人選,而另從諸侯和宗室裏麵挑選,這不是高帝的想法。再議論立誰為繼承人是不合適的。子某是長子,純厚仁慈,請立為太子。”皇帝答應了。並因此賜予天下百姓應當為父後嗣的長子每人爵一級。封將軍薄昭為軹侯。
三月,官員們請求封立皇後。薄太後說:“諸侯王都是同姓,(不能從同姓那裏選擇皇後,)就立太子的母親為皇後吧。”皇後姓竇。文帝由於立皇後的緣故,賜予天下鰥寡孤獨和貧窮困苦的人,以及年齡八十以上的老人,九歲以下的孤兒一定數量的布、帛、米、肉。皇帝從代國來到都城,即位不久,就對天下百姓廣施德惠,安撫諸侯和四方少數民族,他們都很歡欣而又融洽,於是依次賞賜從代國跟隨來都城的功臣。
文帝對助他登基有功的人員進行了封賞,下詔說:“列侯中跟隨高帝去蜀、漢中的68個人都各加封食邑三百戶,過去隨從高帝二千石以上的官吏潁川郡郡守尊等十人,各封給食邑六百戶,淮陽郡郡守申徙嘉等十人各封給食邑五百戶,衛尉定等十人各封給食邑四百戶。封淮南王舅父趙兼為周陽侯,齊王舅父駟鈞為清郭侯。”秋天,封原來常山國的丞相蔡兼為樊侯。
有人勸告右丞相說:“你本來是誅除呂氏子弟,迎接代王為天子,現在卻又居功自傲,接受最大的賞賜,處在尊顯的地位,不久就要災難臨頭。”右丞相周勃就推托有病,罷免了右丞相職務,左丞相陳平一人專任丞相。
文帝二年十月,丞相陳平死了,又以絳侯周勃為丞相。文帝下詔說:“我聽說古代諸侯建國數量有一千多個,每人守衛著自己的封土,按規定時間向天子納貢,百姓不勞苦,上下歡歡喜喜,沒有喪失道德的地方。現在列侯大多數住在長安,距離封邑遙遠,那裏的官吏和士卒供給輸送所需物資,費力而又勞苦,列侯也無從教育訓導他的民眾。命令列侯回到封國去,在朝廷擔任官職和有詔令留下的,派遣太子前往封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