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景皇帝元年十月,對禦史下詔說:“聽說古代帝王稱祖的是有功的人,稱宗的是有德的人,製禮作樂各有一定的原因。又聽說樂歌是用來發揚道德的;舞蹈是用來顯示功業的,以醇酒祭祀高廟,表演《武德》、《文始》、《五行》之舞。以醇酒祭祀孝惠廟,表演《文始》、《五行》之舞。孝文皇帝君臨天下,使關塞津梁暢通無阻,遠處近處同等對待。廢除誹謗罪,去掉肉刑,賞賜老人,收養孤獨、撫育眾生。減少嗜欲,不接受進貢的物品,不私自占有這些利益。犯罪的人,不收沒他的妻子兒女,不誅殺無罪的人。廢除宮刑,放出後宮美人,很重視絕人後嗣這件事。我並不聰敏,對這些不能完全認識。(實際上)這些事情都是上古帝王所趕不上的,而孝文皇帝卻親自做到了。聖德的浩大如同天地,惠澤流及四海,沒有一個人不得到幸福。光明宛如日月,而廟中的樂舞並不相稱,我很恐懼不安。應該為孝文皇帝製作《昭德》舞,用來表彰他那美好的道德。然後把祖宗的功德記載在史冊上,流傳萬世,永無窮盡,(這種做法,)我是很稱讚的。應與丞相、列侯、秩為中二千石的官員和掌管禮製的官員擬定禮儀奏上。”丞相申徒嘉等人說:“陛下永遠想著孝敬先帝,製作了《昭德》舞來顯示孝文皇帝盛大的功德,這都是臣子申徒嘉等人由於愚昧而想不到的。臣子鄭重而又恭敬的建議:一代的功勞沒有大過高皇帝的,德業沒有盛過孝文皇帝的,高皇帝廟應該為本朝皇帝的太祖廟,孝文皇帝廟應該成為本朝皇帝的太宗廟。天下應當世世代代的獻祭祖宗之廟。各郡國諸侯應當為孝文皇帝建立太宗廟。諸侯王、列侯的使者隨從天子祭祀,天子每年獻祭祖宗之廟。請把這些規定明文記載下來,向全國公布。”景帝下令說:“可以。”
雄才大略的漢武帝
漢武帝在位幾十年,為西漢曆史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106年,他多次要求地方上推舉孝廉、賢良方正、秀才。並規定要按人口比例每年每郡推薦1~6人不等。不推舉人才的地方官要問罪。被推薦的人按四個科目分類。第一科是德行,第二科是儒學和學術,第三科是明習法令的人,第四科是行政人員,後來又增設了茂材漢武帝異圖科。他的這種選舉官員方式,就是“察舉”製。同時,允許官吏和平民直接向皇帝上書言事,有才能的人可以自薦。他在位時通過上書自薦得官的很多,如東方朔、徐樂、主父偃、嚴樂等。主父偃出身貧寒,懷才不遇,元朔元年(前128年),他上書聽陳政見為武帝賞識,一年之內,四次升遷。第二年,主父偃建議武帝實行“推恩令”。規定,諸侯王除由長子繼承王位外,還可以推恩將其餘的兒子在自己的封地內再度封侯,但新封的侯不再受原封國的管轄,直接由各地郡縣管理。此舉名為皇帝恩德的推廣,實際上剝奪和縮小了諸侯王的勢力和實權,許多大的封國被分成幾個或十幾個小侯國。淮南王劉安就是由於對此不滿而起兵叛亂的。
元封五年(前106年),漢武帝將全國分為13個監察區,稱為部(州)。每部派刺史1人,在每年秋季巡行各郡國,監督地方豪強和官員的違法舞弊行為。經刺史考察優秀的地方官可以向朝廷推薦,有劣跡的可以罷免。刺史品級不高,不處理日常政事,使地方官懼怕,又不會危害朝廷的權力。同時武帝在朝中任用張湯、趙禹等一班酷吏,專門懲辦違法官吏。武帝開挖昆明池時,所用十萬勞役,竟全是因違法而被追究治罪的官吏。
武帝還進一步強化皇帝的用人權,削弱丞相的權力。漢初丞相都是由功臣充任。丞相總攬朝政,百官恭謹聽命。即便是內史(都城最高長官)這樣的高官,若與丞相衝突,丞相也可以先斬後奏。丞相推舉的人,往往可直接任命為郡守或朝中的九卿。丞相與皇帝可以坐而論道,皇帝一般都很尊重丞相的意見。漢武帝改變丞相一職由功臣充任的傳統,任用儒生為相。如出身貧苦的公孫弘,就被武帝破格任用為相,而不像功臣那樣居功自傲,更不會與皇帝爭權。後來漢武帝又把朝官分為中朝和外朝。將一些隨時待奉左右的文人充實到“尚書”(原來主管文書檔案)機構,讓他們審閱公文,起草詔令,謀劃政事。這些品級不高的尚書與同樣品級不高的侍中、中書一起構成一個朝中之朝——“中朝”。實際上也是皇帝的智囊團。他們商量大事,作出決策後,再交給外朝的丞相去發布執行,丞相成了執行機構。外朝的九卿也可不通過丞相而直接上奏疏給皇帝。這樣丞相一職實際被架空了,皇權得到加強。
建元年間,漢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議,興建太學、設五經博士。太學應該算作我國第一個國立大學,是專門用來培養文官的。第一次將教育與選拔官吏結合起來,使西漢各級官吏的成份發生了很大變化。漢武帝時官吏人才輩出,群星璀璨。如司馬遷、司馬相如、衛青、霍去病、趙過、張騫、桑弘羊、金日磾、韓安國、霍光、東方朔、蘇武等等。這些令後人也崇敬的人物,足以說明漢武帝時代,人才之盛。如果沒有這些人,西漢曆史,就會大失光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