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節後遷長樂衛尉,封育陽侯。王甫遷中常侍,黃門令如故。朱瑀、共普、張亮等六人皆列侯,十一個人為關內侯,於是形成小人得誌,士大夫皆氣喪而被壓的局麵。
陳蕃被殺以後,他的友人陳留人朱震為其收屍並以安葬,把陳蕃的兒子陳逸藏匿起來,後來此事被曹節這幫人發覺,朱震下獄,全家也因此而受牽連治罪。朱震被敵人刑訊考掠,但朱震誓死不說出陳逸的下落,曹節等終查不出,而陳逸得幸免於難。竇武等的屍首由桂陽胡騰收斂安葬,並發喪,胡騰因此而受牽連被禁錮。竇武的孫子竇輔,年方二歲,胡騰謊稱是自己的兒子,與令史南陽張敞一起把他藏在零陵界中,因而也得幸免於難。
張奐遷大司農,並因功被封侯。張奐卻深深痛恨被曹節等人所出賣,因而被封卻固辭不受。司徒胡廣為太傅,從而代替陳蕃,錄尚書事。陳蕃、竇武等合謀誅宦官,結果卻反被宦官所誅,並株及家族姻屬,悲慘之至,從此也足以看出宦官勢力之強盛決非少數人所能扭轉。
黃巾大起義
東漢末年,宦官專政,吏治廢弛,民不聊生,農民起義連綿不斷,中平元年(184年)爆發了大規模的黃巾軍起義。黃巾軍領袖張角,钜鹿(今河北雞澤縣東北)人,起義之前,張角自稱大賢良師,尊奉黃、老之道,蓄養弟子。用神道符水為人治病,病人跪拜首過,病或痊愈,頗得百姓信任。張角分別派遣他的弟子周行四方,發動百姓,十餘年間徒眾達十萬人,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之人,沒有不響應的。有的變賣家產,流移奔赴,堵塞道路。郡縣不解其意,反而說張角是以善道實行教化,而為民所歸。張角把徒眾設置三十六方,方即大將軍的稱號。大方一萬多人,小方六七千人,各設立渠帥。提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用白土書寫京城城門及州郡官府府門,皆作甲子字。中平元年大方馬元義等先收荊、揚數萬人,與張角同時舉事。馬元義數次往來於京師洛陽,以中堂侍封諝,徐奉等為內應,約好在三月五日,內外俱起,皆包黃巾作為標誌,因此當時人稱為黃巾,也有稱為蛾賊(意思是人數眾多)。張角稱天公將軍,張角的弟弟張寶稱地公將軍,張寶的弟弟張梁稱人公將軍。所到之處,焚燒官府,攻打城邑。州郡官吏大多倉惶逃之。旬日之間,天下響應,京師震動。漢朝廷遂拜盧植為北中郎將,持節,以護烏桓中郎將宗員為副將,率領北軍五校士兵,又發天下各郡之兵共同征討黃巾軍。張角軍連戰失利,敗走廣宗(今河北威縣東)。盧植築圍挖壕,並製造雲梯,正當要攻下廣宗時,靈帝派遣小黃門左豐視察軍隊,有人勸盧植以物賄賂左豐,盧植不願這樣做。左豐因一無所獲而回歸上言靈帝說:“廣宗之賊極易攻破,但盧中郎固壘息軍,而等待天誅賊。”靈帝大怒,以檻車懲治盧植,減死罪一等;隨即又派遣東中郎將隴西董卓來代替盧植,結果董卓在下曲陽(今河北晉縣西)被黃巾軍打得大敗。這時皇甫嵩為左中郎將,領命持節,與右中郎將朱俊共發五校、三河騎士,又招募精兵勇士,共有四萬多人,征討潁川的黃巾軍。後來又派遣騎都尉遭曹操帶兵前往助戰,黃巾軍被打得大敗,曹操乘勝追擊,進討汝南、陳國的黃巾軍,二郡也被曹操攻下,曹操連占三郡,名聲大震。東漢又進擊東郡(今河南濮陽縣南),詔皇甫嵩討伐張角。
中平元年冬十月,皇甫嵩與張角的弟弟張梁在廣宗發生激戰,張梁兵精士眾,皇甫嵩不能攻克;到第二天,就閉營休兵以觀黃巾軍的變化,當得知黃巾軍的意誌稍為鬆懈,就連夜布兵,天將拂曉之時,驅兵直赴黃巾軍的陣地,戰鬥持續到午後四時,黃巾軍失敗,張梁被敵人斬首,黃巾軍被敵人殺死者三萬多人,而赴河死者五萬多人。在此戰鬥之前,張角已經得病而死,敵人仍不放過他,就開棺戳屍,把首級取到京師,懸掛示眾。十一月,皇甫嵩又向下曲陽的張角的弟弟張寶進攻的同時,東漢朝廷又選拜王允為豫州刺史,征討黃巾軍的其他分支,黃巾軍相繼被打敗,士兵共被俘獲者達數十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