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馬可·波羅筆下的元代中國(1 / 2)

至元十二年(1275),馬可·波羅隨同父親和叔父來到中國。至元二十八年(1291),他們隨波斯出使元朝的使臣離開中國返回故鄉。不久,威尼斯和熱那亞發生戰爭,馬可·波羅參加了對熱那亞的戰爭,不幸被俘。為了消磨在獄中的艱難時光,他向獄友講述了他在東方的見聞。其中有一位精通法文的小說家魯思蒂謙諾對馬可·波羅的見聞非常感興趣,勸他寫書,馬可·波羅欣然同意。於是由他口述,魯思蒂謙諾筆錄,寫下了這部被譽為“世界一大奇書”、意大利“13世紀最宏偉的作品”的《馬可·波羅行記》。馬可·波羅被熱亞那人釋放後回到威尼斯,死於1324年。馬可·波羅雖然逝世了,但遺留下來的《馬可·波羅行記》對世界曆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它第一次向歐州人揭開了東方世界奇異而神秘的麵紗,全麵地向歐洲人介紹了中國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高度發達的政治文明

馬可·波羅在中國整整呆了17年,受到世祖忽必烈的賞識和信任,還在元朝擔任官職。因此,他對元代的行政管理製度十分熟悉,如《行記》對元代驛傳製度、宴饗製度、巡回製度等記載都是以曆史見證人身份留下的珍貴曆史資料。

1、偉大的創舉—驛傳製度

元帝國疆域遼闊,為了通達邊情、傳達政治命令,元朝政府建立了堪稱當時世界上最完備的驛傳製度。《行記》記載當時全國有驛站1萬多個,驛馬20多萬匹。每個驛站都設有豪華的宮殿,還有專門管理站務的驛令、臣外、提領、司吏等政府官員。沿途驛站配備的馬匹、食宿物品及乘驛者應享受到的供應標準,都有明確的規定。如果是急遞文書的話,每3英裏有一小鋪,每個鋪所周圍有房子40所左右,每個鋪所都有負責傳遞文書的鋪兵。每個鋪兵腰間都佩有一個小鈴,當他們飛奔的時候,鈴聲傳播很遠。下一站的鋪兵聽到鈴聲立即整裝以待,如此接連不斷,比普通的驛兵至少要快10倍。以現代的眼光看,這種依靠人力輾轉傳遞文書的辦法,當然相當落後,效能也有限;但在當時,卻是世界上很先進、有效的傳遞製度,《行記》盛讚其為一種“偉大創舉”。

2、盛大的宮廷慶典

元朝時期,國家定期舉行盛大慶典,王室、大臣都要來朝見,並要舉行宴饗之禮。馬可·波羅曾見到皇帝在壽辰的盛大晚會上,穿上了華麗無比的金袍,整整2000名王公貴族也身穿皇帝賞賜的同樣顏色和式樣的衣服,不過麵料沒有那樣華麗罷了。這便是元代皇室宴饗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質孫宴。當宴會完畢時,把所有的桌子撤去,全體琴師起立,一起奏起美妙的曲調。不久,一群藝人進入大廳,開始了豐富多采的表演活動。其中有很多魔術師、雜技演員,還有占卜者以及大型演出的多種多樣的人員,陣營龐大,各種藝人同台獻藝,演奏和表演相結合。對於這樣盛大而精彩的表演,而觀眾僅限於赴宴的皇帝和官員,構成了宴饗活動的另一特色。

3、皇帝的祭祀儀式

元朝初年,實行兩京巡回製度。皇帝每年往返於上都和大都之間,即在上都避暑,大都過冬。皇帝在起程去上都之前都要舉行一種儀式,《行記》稱之為“灑馬”。這種儀式為每年八月二十四日舉行祭祀天地,在《元史》上稱之為“灑馬子”。儀式是這樣的:“用馬一,羯羊八,彩段練絹各九匹,以白羊毛纏若穗者九,貂鼠皮三,命蒙古巫覡及蒙古、漢人秀才達官四員領其事,再拜告天,又呼太祖成吉思禦名而祝之,曰:‘托天皇帝福蔭,年年祭賽者。’禮畢,掌祭官四員,各以祭幣表裏一與之;餘幣及祭物,則凡與祭者共分之”。《行記》對此的描述雖是潦潦幾筆,不太詳細,但成為今天人們研究元朝皇帝祭祀活動的重要佐證材料。

燦爛神奇的中國文化

馬可·波羅還多次作為欽差大臣去巡視各省,足跡幾乎遍及中國的大江南北,包括今天的山西、陝西、四川、雲南等地。馬可·波羅每到一地,都留心當地的風土民情、奇聞異事,並作了很多細致的觀察記敘,從飲食文化到建築藝術,從秀麗風景到奇風異俗,《行記》中這樣的記載隨處可見。

1、烹飪王國的美食

在東西方飲食交流史上,《馬可·波羅行記》至今還閃爍著曆史的光芒。在《行記》提到過的飲料就有馬乳、駱駝奶、米甜酒、藥酒、葡萄酒及其他的飲料。馬可·波羅認為世界上沒有比米甜酒更令人心滿意足的飲料了。在他看來,米甜酒溫熱之後,比其他任何酒類都更容易使人沉醉。並且,隻有飲過米甜酒的人,才會有如此深刻的體會。馬可·波羅還認為米中加入香料和藥材釀成的酒,不但醇美芳香,還有良好的養心安神功效。馬可·波羅的介紹對中國藥酒風行歐洲起了重要作用。《行記》中記敘了非常豐富的元代食物品種;既有米、麵等主食,也有畜品、飛禽等肉食;既有民間的,也有宮廷的;既反映出蒙古人的生活食俗,也反映了漢族人的特色飲食,構成了一幅烹飪王國的美食畫麵。例如麵條,《行記》說得很清楚,吃麵包是他熟悉的西方飲食,而線麵,則是他來中國之前從未見過的。據說馬可·波羅將麵條的製法帶到了意大利,盛名於世的意大利粉即源於馬可·波羅的介紹。馬可·波羅將中國的飲食文化帶到歐洲後,中國飲食文化逐漸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