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武帝後來的態度來看,他雖然悲痛萬分,卻沒有因此遷怒於人,更沒有因此大開殺戒,悲痛之餘他全心的準備霍去病的葬禮,取消了出兵塞外的計劃,附帶著忍了匈奴的一口惡氣。
如果是自殺,武帝這樣的表現就解釋的通了,司馬遷的表現也解釋的通了。武帝隱瞞了真相,對外宣稱病故,雖然這個理由很勉強,無人相信,但是大家諱莫如深,沒人敢說話。
司馬遷的幽憤
司馬遷是漢武帝時期的一位執掌天時星曆,記錄、搜集保存典籍文獻的一個史官。史官無權無勢、無名無利,他因得罪了漢武帝,在死刑和宮刑之間他選擇了一個男人最為恥辱的宮刑,包羞忍恥活了下來。後來,他又充當了本應該由太監來充當的一個官,也就是中書令。當中書令的時候,他為官又不能推賢進士,也就是說並不是個好官。但是就是這位司馬遷,撰寫了中華文化史上一部宏偉的巨著《史記》。這部《史記》影響了,並且繼續影響著中國文化和社會生活。那麼,司馬遷為何會遭受宮刑呢?
在漢武帝天漢二年,也就是公元前99年,司馬遷47歲。這一年的秋天,匈奴發動了對漢朝的進攻,漢武帝就任命他的寵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廣利為主帥去抗擊匈奴,還有李陵。李陵是什麼人物呢?就是漢代另外一個很有名的人物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李陵這個人心勁很高,他提出來,我帶一支5000人的軍隊,我要橫行匈奴。名將之後很有氣魄,漢武帝看他如此有勇氣,於是就給他5000精兵,這些精兵是5000荊楚壯士,非常勇敢,非常能打仗,李陵開到前線去以後,跟匈奴打仗,連打了幾仗,連連獲勝,消滅了幾倍於他的匈奴敵人。
當李陵打勝仗的消息不斷傳到朝廷的時候,漢武帝非常高興。看著漢武帝高興,周圍大臣都紛紛祝賀漢武帝,哎呀!陛下得此良將,李陵不愧是名將之後,都恭賀漢武帝。但李陵畢竟帶的是5000人,寡不敵眾,而且後來匈奴以為這就是漢朝的主力軍,整個匈奴把軍隊都拉來對付李陵,李陵終於敵眾我寡,打了幾仗以後,最後戰敗被俘了。李陵被俘虜之後,漢武帝非常生氣,挫了我大漢王朝的軍威,挫了我的國威,很惱火、很生氣,而這些朝廷大臣們,看著漢武帝生氣,於是又轉過來紛紛咒罵李陵,說李陵本來就不是個好人。
李陵兵敗的消息傳到長安後,武帝本希望他能戰死,後聽說他卻投降了,憤怒萬分,滿朝文武官員察言觀色,趨炎附勢,幾天前還紛紛稱讚李陵的英勇,現在卻附和漢武帝,指責李陵的罪過。漢武帝詢問太史令司馬遷的看法,司馬遷一方麵安慰武帝,一方麵也痛恨那些見風使舵的大臣,盡力為李陵辯護。他認為李陵平時孝順母親,對朋友講信義,對人謙虛禮讓,對士兵有恩信,常常奮不顧身,急國家之所急,有國士的風範。司馬遷痛恨那些隻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們如今見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誇大其罪名。他對漢武帝說:“李陵隻率領5000步兵,深入匈奴,孤軍奮戰,殺傷了許多敵人,立下了赫赫功勞。在救兵不至、彈盡糧絕、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仍然奮勇殺敵。就是古代名將也不過如此。李陵自己雖陷於失敗之中,而他殺傷匈奴之多,也足以顯赫於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尋找適當的機會再報答漢室。”司馬遷的意思似乎是貳師將軍李廣利沒有盡到他的責任。他的直言觸怒了漢武帝,漢武帝認為他是在為李陵辯護,貶低勞師遠征、戰敗而歸的漢武帝李夫人的哥哥李廣利,於是下令將司馬遷打入大牢。
司馬遷被關進監獄以後,案子落到了當時名聲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嚴刑審訊司馬遷,司馬遷忍受了各種肉體和精神上的殘酷折磨。麵對酷吏,他始終不屈服,也不認罪。司馬遷在獄中反複不停地問自己“這是我的罪嗎?這是我的罪嗎?我一個做臣子的,就不能發表點兒意見?”不久,有傳聞說李陵曾帶匈奴兵攻打漢朝。漢武帝信以為真,便草率地處死了李陵的母親、妻子和兒子。司馬遷也因此事被判了宮刑。漢朝受刑的人原可由家屬用錢贖罪的,偏偏司馬遷家裏窮,親朋們看見他觸犯天顏,也不敢出頭幫助,結果隻好讓他忍受這恥辱酷刑。他苟活偷生下來,無非是因為手頭巨著未完成,出獄後,飲恨繼續地寫下去。司馬遷這孤憤的心情,這份對曆史的責任感,使後世永遠都為他叫屈。但是他的個人犧牲是有代價的,他這130篇的《太史公書》,晉以後稱為《史記》的巨著,將永遠地流傳下去,成為記載人類曆史不朽的世間瑰寶。
在所謂的太平盛世的漢王朝,司馬遷一生並不太平。或許司馬遷不應該做史官,不該做清廉正直的史官,而去用他博大精深的文化氣質在武帝麵前阿諛奉承,對武帝甜言蜜語,那樣司馬遷不就得到武帝的寵愛嗎?也不會慘遭宮刑,或許那樣司馬遷用他的尊嚴換來了官位,換來了花紅酒綠的生活,換來了一代朝臣。可是司馬遷誌在千裏之外,而非在朝官,他要“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泱泱《史記》記錄著黃帝到漢武帝的冗長曆史,以他客觀的機靈的眼光和他不朽的筆墨描繪了一幅中華曆史長河圖,永垂青史,千古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