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天若有情天亦老——奇案冤獄篇(3)(3 / 3)

竇嬰遭冤殺的真正原因

說起西漢風雲人物,竇嬰可以說是死得非常冤枉。竇嬰是怎麼死的?熟讀《史記》的人都知道,是因為“灌夫鬧酒”事件之後,漢武帝盛怒之下將其打入大牢後,由於竇嬰與灌夫是故交,便以“先皇景帝遺詔”為其開脫。不成想此遺詔竟成了一道“催命符”,竇嬰因此遺詔以“偽先帝詔書罪”被關進大牢,不久全族被殺,史書記“夷平三族”,不分老幼皆盡斬於東市。其中,年齡最小的,是一個僅9歲的男童……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漢武帝下如此狠心,對竇嬰如此殘酷地進行毀滅性大屠殺呢?又是什麼,讓這個昔日風光一時,權傾朝野的大丞相,下場如此之淒慘呢?

西漢前期,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正是這些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和人才,輔佐高、惠、文、景數代皇帝,開天辟地,建功立業,才成就了武帝的輝煌盛世。他們是大漢王朝的功臣。但是,這些功臣並非都有一個好的歸宿和結局。其中竇嬰就是一個令人扼腕的悲劇人物。他是外戚,曾經權傾朝野,最後卻落得滿門抄斬的結局,竇嬰之死成為武帝時期的一大疑案。竇嬰之死起因於灌夫在丞相田蚡婚宴上的一次鬧酒,之後以偽造先帝遺詔定罪。而製造這個冤案的背後操縱者就是丞相田蚡。作為外戚集團勢力的新興代表,丞相田蚡早把沒落外戚竇嬰看作眼中釘。

有一回,在宴席上,灌夫得罪了田蚡,被田蚡關押。為了營救灌夫,竇嬰偷偷上書給漢武帝,說灌夫吃酒鬧事,還不致被誅殺。漢武帝也覺得田蚡有些過分,就讓田蚡和竇嬰到東宮當廷辯論。辯論中,諸臣各持己見,不能定案。太後知道後憤怒絕食,向漢武帝埋怨道,現在我還在世,人家就這樣欺負我弟弟,等我百年之後,還不得把他們都當成魚肉吃了!漢武帝說,都是宗室外家,所以才在廷前辯論,否則,派一名獄吏就可以裁決了。這裏要注意漢武帝的這句話:“俱宗室外家,故廷辯之。”為什麼俱是宗室外家才要進行廷辯?這正是漢武帝的高明之處。漢武帝對於竇嬰和田蚡的爭鬥不是不關心,而是靜觀其變,坐收漁翁之利。這次灌夫鬧酒事件讓漢武帝感到時機到了,終於該輪到自己出手了。

竇家和田家是朝中兩大外戚勢力的代表,漢武帝讓他們兩人進行廷辯,彼此揭短,互相揭露,把對方隱藏在心底發黴的東西抖露出來晾晾,就可以分清形勢,看哪家外戚問題嚴重一些,應該先除掉哪個。

果然,竇嬰和田蚡都把自己掌握對方的,而對方不想為人所知的事情揭露無遺。竇嬰揭發田蚡貪汙腐化,貪圖享樂,買官賣官這些事情;田蚡反駁說,現在是太平盛世,我以外戚擔任要職,所喜愛的不過是女人、狗馬、金銀、田宅,這有什麼過錯嗎?我之所以這樣不就是因為天下太平嘛。天下太平我又是皇親國戚,我享受一點兒怎麼了?可是你竇嬰在幹什麼呢?你和灌夫兩個人整天躲在家裏麵,鬼鬼祟祟地勾結一些地方豪強江湖好漢,日議朝政夜觀星象,密謀策劃,一天到晚想著聖上怎麼樣了。

這句話很厲害,一下子觸動了漢武帝最敏感的神經。漢武帝最忌諱外戚集團和地方豪強勾結起來,那就非打擊不可。這場廷辯為竇嬰最終棄市而死下了定論。

廷辯後不久,漢武帝在核查竇嬰為灌夫辯護是否屬實的時候,發現竇嬰所言與事實不符,十分震怒。竇嬰也因此鋃鐺入獄。

竇嬰並不甘心這樣死,記得自己家中藏有保命的漢景帝遺詔。漢景帝臨終的時候,曾授竇嬰遺詔,上麵寫著:“事有不便,以便宜論上。”賦予了竇嬰緊急處置非常事件時可以自行決斷的權力。

遺詔事件為竇嬰之死披上了一層迷霧。到底漢景帝有沒有賜給竇嬰遺詔?如果沒有,竇嬰怎敢冒著死罪矯詔?如果漢景帝確實有給竇嬰留下遺詔,為什麼皇室沒有存檔?是漢景帝疏忽了,還是遺詔被田蚡偷走毀掉?難道是因為竇嬰在景帝心目中印象不好,景帝故意留給他遺詔又不存檔,為將來鏟除竇氏外戚留下後手?種種謎團,讓後世之人費解。

可是謎團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竇嬰和灌夫的所作所為是漢武帝所忌諱的,田蚡的所作所為雖讓漢武帝討厭,但總比竇嬰的問題輕巧得多。灌夫鬧酒事件是竇嬰之死的誘因,田氏和竇氏的鬥爭是竇嬰之死的表征,而內在深刻的根本性原因在於漢武帝不能容忍外戚與地方豪強的勾結,威脅自己的權威和統治。

巫蠱之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