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案件,深遠地影響了我國各種文學體裁中的冤案題材,比如“六月飛雪”之類,《竇娥冤》的作者關漢卿也是從此冤案中得到啟示,塑造了竇娥這一人物。說這一案件是中國曆史上影響最大的冤案之一,也不為過。
這個案件,充分暴露了我國古代刑訊製度的弊病,“三木之下,何求不得”、“疑罪從有”等。其實,從周青平時的孝順,從周青婆婆生前所暴露的自殺傾向,從周青婆婆死時的情狀的見證等,隻要認真細致地取證,不難得出周青是被冤枉的結論。
對於這一案件所產生的離奇效應,曆代有不少人探討過,在不少人歎服於蒼天有眼、神明的法力無邊之時,清末蔡東藩獨提出:既然天神有知,為何不降罪於有罪的太守、縣令,而偏偏降罪於東海郡無數無辜的黎民百姓?思索再三,我在這裏提出一種新的解釋。
周青冤死之後的三年旱災,屬於巧合。於公立誌要為周青白冤,他同時是個有著豐富的氣象知識的人,好像諸葛亮“借東風”一樣,他看出了三年旱災就要到頭了,就故意抬出周青的案件,適逢其時地鼓動太守為她平反,從而也適逢其時地天降甘霖,從而使周青冤情得雪。
趙飛燕姐妹為何自殺
漢成帝綏和元年(前8年),中山王劉興和定陶王劉欣同時入宮拜見漢成帝與太後。他們之所以到來,是因為漢成帝一直無子,諸王一直為立儲位問題明爭暗鬥,互不相讓。但其中比較突出的兩個人正是劉興與劉欣。劉興是漢成帝的弟弟,劉欣是漢成帝的侄子,二人當然免不了一番較量。
劉欣的祖母傅昭儀知道其中的利害關係,若劉欣當上太子,自己的地位也將會因此得到改變,這當然是非同小可的變化。她深知自己的孫兒要想得到太子之位,必須過兩個重要關口,一個是皇太後,另一個更關鍵的就是趙飛燕姐妹。
傅昭儀便托人向皇太後及其弟弟大司馬王根送了許多厚禮,王司馬也在太後麵前不斷地為劉欣說好話,傅昭儀也不斷地與太後交流。時間久了,太後便同意支持劉欣成為太子。另一方麵是趙氏姐妹。傅昭儀不斷地賄賂她們姐妹,而當時趙飛燕沒有依靠,心想若自己支持劉欣,也為自己的將來多了個保障,於是便欣然接受了。接下來,趙氏姐妹便在漢成帝麵前盡數劉欣的好處,漢成帝對她們當然是言聽計從。不久之後,劉欣便自然而然地成了唯一人選。
公元前7年,成帝正式立劉欣為太子。
立太子的同年三月十八日,他卻突然駕崩,終年46歲。雖然漢成帝在此之前一直顯得很健康,但他一生荒淫無度、縱情酒色,身體早就有了隱患,當這隱患出現的時候,也便是該他命終的時候。漢成帝一去世,趙氏姐妹的保護傘便消失了,在此之前她們樹敵太多,一時間顯得危機四伏。果然,不久之後,太後與滿朝文武便把矛頭指向了最受漢成帝寵愛的趙飛燕的胞妹趙合德身上。
漢成帝去世後,劉欣繼承了皇位,即漢哀帝。此時皇太後王政君立即派大司馬將軍王莽去追查成帝的死因,但趙合德心裏非常清楚,追查隻是表麵上的幌子,實則是在利用此事給自己定罪。她知道自己已經難逃一死,又不甘心受辱,便提前服毒自盡了。
趙合德自盡後,眾人又把矛頭指向趙飛燕。趙飛燕心裏十分害怕,這時她才深入地考慮了一下自己多年來做得是不是有些過了,也顯出了這個曾經的皇後可憐的一麵。但所幸漢哀帝念在她保薦自己當上太子有功,便將其尊為皇太後,對她一直十分尊重,保全了她的性命,她這才放下心來。因此,在第二年裏,雖然有人不斷地揭發趙太後多年來殘害嬪妃,並且殺死漢成帝之事,漢哀帝卻始終輕輕帶過並沒有進行追究。但就在此時,宮中外戚傅家與王家的鬥爭卻越來越激化,趙太後站到了傅昭儀一邊,讓王氏家族記恨在心。
元壽二年(前1年),漢哀帝駕崩,王莽重新奪回政權,王氏家族擊敗了傅家,奪回了一切權勢。新立的漢平帝隻有9歲,所有權力都把持在王家人手中。於是,傅家與趙太後便首當其衝地成了他們的目標。
王莽以太皇太後王政君的名義宣布趙飛燕害嬪妃殺皇子的罪名,剝奪了她的太後封號,進行幽禁;不久後又貶為庶人,移住漢成帝的延陵。
趙飛燕終於明白自己確實大勢已去了。她回想一生才發現自己確實做過許多惡毒之事,如今陪在漢成帝的陵前,不由得淚流滿麵。於是,她在感到懺悔之時,對人生再無眷戀,便在漢成帝的寢陵裏自殺而死。
就這樣,一對禍亂宮廷的趙氏姐妹,終於結束了她們罪惡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