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成吉思汗征伐了西域回蒙古,沿途幾次叫術赤來相會。術赤生了病,不能來見。那時有個蒙古人從術赤的領地到來,成吉思汗問起術赤的病況。那人說大王子身體很好,行前還見到他帶了大隊人馬在打獵。成吉思汗大怒,便率兵去征討問罪,派窩闊台與察合台做先鋒。
大軍剛要出發,術赤的死訊由快馬傳到。成吉思汗十分悲痛,問起死因,才知他生病已久,那次行獵的其實是術赤的部將。大汗要將傳假信的人捉來治罪,那人卻已逃走了。術赤死時49歲,有14個兒子。
這種說法的疑點在於:術赤私自回到領地之後,對成吉思汗的召見再沒有前往,軍事行動也不再配合乃父,父子之間的矛盾公開化。成吉思汗在術赤領地邊境附近駐紮,術赤竟也托病不見。難道雙方會害怕見麵後矛盾公開化,乃至父子相殘?
術赤的死亡時間也蹊蹺:成吉思汗大軍即將出發,術赤便病死了,時間恰恰是告密者所說的“出獵”期間,這就很難不令人懷疑事實的真相是術赤準備起兵反叛乃父,或成吉思汗方麵將術赤正常的出獵視為反叛前的動員,此時成吉思汗本人或窩闊台、察合台派出刺客,將術赤刺殺。術赤死後半年,成吉思汗也死去,難道他是顧及術赤的實力會在他死後成為汗國內部的裂痕?
拖雷監國兩年後窩闊台即位,他對拖雷很忌諱,征伐金朝返國路上,窩闊台生病將死,大薩滿暗示拖雷可做汗“替代”者,拖雷於是服用了薩滿給的“替代”藥水死去,不久窩闊台霍然而愈——這不等於是處死了拖雷嗎?從除掉拖雷的事可以看出,窩闊台絕非一個遲鈍的酒徒,他的機心可謂深不可測,術赤的死,成吉思汗的死,拖雷的死,都有陰謀的陰影。對術赤的那個告密者的出現與失蹤(滅口),更為可疑。
術赤和拖雷的死,都有窩闊台施展陰謀的痕跡,而且二人英年早逝,最大的得益者就是窩闊台,察合台是否係同謀,則不得而知。
術赤的出身和猝死成為成吉思汗家族的陰影,成吉思汗的次子察合台和三兒子窩闊台都認為術赤不是成吉思汗親生的,因此看不起他,隻有小兒子拖雷和術赤交好。
這種矛盾一直影響到好幾代成吉思汗子孫,以至後來術赤的兒子拔都在參加選汗大會時,都多次托詞拒絕出席。即使出席,也攜帶重兵護衛。拖雷的蹊蹺死去,也促成後來拖雷係與窩闊台係的決裂,汗國遂分為兩派,術赤-拖雷係和窩闊台-察合台係。
對於術赤的死,還有一種說法,是當時盤踞中亞的“山中老人”的刺客王國,受雇刺殺了他,後來拖雷係的旭烈兀掃蕩中亞,平滅鷹堡和巴格達,就是為乃伯複仇。
5.刺馬:殺手來自複仇者
“張文祥刺馬”是清末四大奇案之一,在京劇裏的版本是這樣的:清朝官吏馬新貽在浙江鎮壓撚軍,反被俘。撚軍頭目張文祥、竇玉虎被馬巧言相騙招降,拜了把兄弟,排行馬、竇、張。馬新貽後累升兩江總督,竇、張隨馬在清軍供職。馬霸占竇妻,並陷害竇以通撚軍罪殺之。張文祥激於義憤,立意殺馬報仇。一天馬在箭道閱兵,張乘其不備將馬刺死,張亦被捕遭淩遲酷刑處死。
後世有關“刺馬”的小說及電影,都是以此作為藍本。
大導演張徹的名作《刺馬》,故事與此接近,隻是竇玉虎改名叫黃縱而已,影片采用倒敘方法,一開始就是校場慘案,馬被刺,凶手並不逃走,而是從容等待抓捕的官兵,甚至在大堂上都是麵帶笑容,很相信陪審團的樣子,也很配合詢問和調查,甚至把整個故事寫下來……
消極調查的刺殺案
正式的史書記載,1870年8月28日,江寧(今南京)將軍魁玉飛章入奏:兩江總督馬新貽遇刺身亡。慈禧太後驚問:“這事豈不甚奇?”曾國藩誠惶誠恐地回答:“這事很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