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瑜與程普又進南郡,與仁相對,各隔大江。兵未交鋒,瑜即遣甘寧前據夷陵。仁分兵騎別攻圍寧。寧告急於瑜,瑜用呂蒙計,留淩統以守其後,身與蒙上救寧。寧圍既解,乃渡屯北岸,克期大戰。瑜親跨馬擽陳,會流矢中右脅,瘡甚,便還。後仁聞瑜臥未起,勒兵就陳。瑜乃自興,案行軍營,激揚吏士,仁由是遂退。權拜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以下雋、漢昌、劉陽、州陵為奉邑,屯據江陵。
【譯文】
周瑜與程普又進兵南郡,與曹仁相對,各隔大江。軍隊還沒有交鋒,周瑜就派甘寧前去占據夷陵。曹仁分派步兵騎兵進攻並包圍甘寧,甘寧向周瑜告急。周瑜用呂蒙的計策,留淩統守後方,自己與呂蒙溯江而上援救甘寧。把甘寧的包圍解除之後,便渡江駐紮北岸,約定日期大戰。周瑜親自跨馬衝擊敵陣,恰巧被流矢射中右脅,傷勢很重,就回營了。後來曹仁聽說周瑜臥床末起,部署軍隊來到陣前。周瑜便親自起來,巡查軍營,激勵將士,曹仁因而退兵。孫權任命周瑜為偏將軍,兼南郡太守,以下雋、漢昌、劉陽、州陵四縣作為他的奉邑,駐守江陵。
【原文】
劉備以左將軍領荊州牧,治公安。備詣京見權,瑜上疏曰:“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築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資業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權以曹公在北方,當廣攬英雄,又恐備難卒製,故不納。
【譯文】
當時劉備以左將軍兼荊州牧,州治設在公安。劉備到京城去見孫權,周瑜上疏說:“劉備是一個驍悍雄傑的人物,而又有關羽、張飛兩名猛如熊虎的大將,必定不是長久屈服聽人使喚的人。我認為最好的計策是應當把他遷到吳郡安置,替他廣築宮室,多給他美女珍玩,使他有聲色的娛樂;分開關、張二人,各置一方,讓象我這樣的將領控製他們並與之攻戰,大事就可以穩妥了。如果隨便割讓土地以資助他們的事業,把這三個人都聚集在疆界上,恐怕蛟龍得到了雲雨,永遠也不會再在水池中生活啊。”孫權因為曹公在北方,應當廣泛招攬英雄,又恐怕劉備一時難以控製,所以沒有采納周瑜的意見。
【原文】
是時劉璋為益州牧,外有張魯寇侵,瑜乃詣京見權曰:“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權許之。瑜還江陵為行裝,而道於巴丘病卒,時年三十六。權素服舉哀,感動左右。喪當還吳,又迎之蕪湖,眾事費度,一為供給。後著令曰:“故將軍周瑜、程普,其有人客,皆不得問。”
【譯文】
這時,劉璋任益州牧,外麵受到張魯的侵擾,周瑜到京口見孫權,說:“現在曹操新遭挫敗,正擔憂自己內部不穩,還不可能與您用兵爭戰。因此我請求與奮威將軍一起進兵取蜀,得了蜀又兼並張魯,然後留奮威將軍固守蜀地,結好馬超,互相支援,我回來為您占據襄陽以威脅曹操,北方就可以謀取了。”孫權讚同他的意見。周瑜回江陵準備行裝,但在路經巴丘時病死,年僅三十六歲。孫權身著喪服哀吊痛哭,感動左右。周瑜的遺體將運回吳郡時,孫權又親到蕪湖迎接,辦理喪事所需的各項費用,全由公家供給。後來又定下法令說:“已故將軍周瑜、程普,他們家所有的人和田客,一律免征賦役,官府不得過問。”
【原文】
初瑜見友於策,太妃又使權以兄奉之。是時權位為將軍,諸將賓客為禮尚簡,而瑜獨先盡敬,便執臣節。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惟與程普不睦。
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譯文】
起初,孫策同周瑜結為朋友,孫策的母親又叫孫權將他當作兄長。當時孫權的職位隻是將軍,他下麵的將領賓客對他的禮節還很簡易,而周瑜獨自極其恭敬,已用臣下的禮節事奉孫權。他性情豁達,度量寬宏,大體上是得人心的,隻是與程普不和睦。
周瑜年少時曾精心學習音樂,即使飲酒三盅之後,如果演奏樂曲的人一有錯誤,他必定會聽出,一聽出必定要回顧,所以當時人有句諺語說:“曲有誤,周郎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