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呂蒙傳(3 / 3)

【譯文】

魯肅死後,呂蒙向西駐紮在陸口,孫權把魯肅的軍隊一萬多人全部歸屬呂蒙統率。又任他為漢昌太守,以下雋、劉陽、漢昌、州陵四縣作為他的食邑。與關羽的轄境相鄰,呂蒙知道關羽驍勇雄健,有兼並東吳的野心,同時關羽所占的土地又處於東吳的上遊,結盟和好,分土而治的形勢很難持久。起初,魯肅等人認為曹操還在,對雙方都構成威脅,應該互相幫助同仇敵愾,不可失去這個盟友。於是呂蒙秘密向孫權陳述計策說:“讓征虜將軍孫皎守南郡,潘璋駐守白帝城,蔣欽率領遊動兵力一萬人,沿長江上下行動,隨時可以應付敵人,呂蒙為國家前去占據襄陽,這樣的話,曹操有什麼可憂?又有什麼可依賴關羽的呢?而且關羽君臣,依仗他們自己的欺騙手段和武力,經常反複,不能夠把他們當作心腹。如今關羽所以不便向東出兵的原因,是因為至尊您的聖明,呂蒙等人還活著的緣故。現在不於我們正強壯時謀取他們,一旦我們死去,再想要用力,還能辦得到嗎?”孫權采納了他的全部計策,又順便和他商議起攻取徐州的意圖,呂蒙回答說:“如今曹操在黃河以北,新近打破了袁熙、袁尚等人,安撫平定了幽州、冀州,沒有空暇顧及東麵。徐州境內防守的兵士聽說力量微不足道,隻要去進攻,自然可以攻克。然而徐州的地勢,隻通陸路,是驍勇的騎兵馳騁的地方,至尊您今日得到徐州,十天內曹操就會來爭奪,雖然用七、八萬人來堅守它,還是值得憂慮。不如攻取關羽,占據全部長江流域,形勢就會更加壯大。”孫權認為他的這些分析很得當。等到呂蒙代替魯肅領兵,初到陸口駐紮,在表麵上給予關羽的恩惠愈來愈厚重,似乎想與關羽友好交往。

【原文】

後羽討樊,留兵將備公安、南郡。蒙上疏曰:“羽討樊而多留備兵,必恐蒙圖其後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眾還建業,以治疾為名。羽聞之,必撤備兵,盡赴襄陽。大軍浮江,晝夜馳上,襲其空虛,則南郡可下,而羽可擒也。”遂稱病篤,權乃露檄召蒙還,陰與圖計。羽果信之,稍撤兵以赴樊。魏使於禁救樊,羽盡擒禁等,人馬數萬,托以糧乏,擅取湘關米。權聞之,遂行,先遣蒙在前。蒙至尋陽,盡伏其精兵中,使白衣搖櫓,作商賈人服,晝夜兼行,至羽所置江邊屯候,盡收縛之,是故羽不聞知。遂到南郡,士仁、麋芳皆降。蒙入據城,盡得羽及將士家屬,皆撫慰,約令軍中不得幹曆人家,有所求取。蒙麾下士,是汝南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鎧,官鎧雖公,蒙猶以為犯軍令,不可以鄉裏故而廢法,遂垂涕斬之。於是軍中震栗,道不拾遺。蒙旦暮使親近存恤耆老,問所不足,疾病者給醫藥,饑寒者賜衣糧。羽府藏財寶,皆封閉以待權至。羽還,在道路,數使人與蒙相聞,蒙輒厚遇其使,周遊城中,家家致問,或手書示信。羽人還,私相參訊,鹹知家門無恙,見待過於平時,故羽吏士無鬥心。會權尋至,羽自知孤窮,乃走麥城,西至漳鄉,眾皆委羽而降。權使朱然、潘璋斷其徑路,即父子俱獲,荊州遂定。

【譯文】

後來關羽征討魏國的樊城,留下部分兵力駐守公安、南郡。呂蒙上疏說:“關羽討伐樊城而留下很多守兵,必定是害怕我襲擊他後方的緣故。我時常生病,可以以治病為名,分一部分兵士和我一起回建業。關羽聽說這消息後,就會撤掉守兵,全部開赴襄陽。那時,我們的大軍走水路,乘船晝逆流而上,乘他不備,襲取他的空虛所在,那麼就可奪得南郡,擒獲關羽。”上完奏章以後,呂蒙便聲稱病重,孫權就公開發布文書征召呂蒙回建業,秘密與他商議計策。關羽果真相信了,逐漸撤掉南郡的兵力開赴樊城。魏國派於禁救樊城,關羽全部俘虜了於禁等人,抓獲了數萬人馬。又以缺糧為借口,擅自取用湘水上吳、蜀交界處吳國往來運輸的糧食。孫權聽到這個消息,就發兵先派遣呂蒙在前麵先行。呂蒙到了尋陽,將精兵全部埋伏在大船中,讓人穿上白衣裝作老百姓的樣子搖櫓駕船,船中坐的人作商人打扮,晝夜兼程,來到關羽設置在江邊的哨所,將哨所中的兵士全部俘虜,因此,關羽沒有聽到呂蒙進軍的消息。於是呂蒙便來到南郡,蜀將士仁和南郡太守麋芳都投降了。呂蒙進占了江陵城,俘獲了關羽和其他將士的全部家眷,對他們進行了安撫慰問,並約定紀律,不得幹擾冒犯百姓,不能索要任何財物。呂蒙部下一個兵士,是汝南人,拿了居民家一個鬥笠,用來覆蓋鎧甲,鎧甲雖然是公物,呂蒙依然認為他犯了軍令,也不能夠以同鄉的關係而廢除法令,於是流著淚殺了他。於是軍中震驚,做到了路不拾遺。呂蒙早晚讓親近的將士慰問撫恤老人,問他們缺少什麼,生病的看病給藥,饑寒的賜給衣服糧食。關羽府中所藏的珍寶,全部封存起來,等待孫權處理。關羽在返回江陵的路途中,多次派人到呂蒙這裏探問,呂蒙則很優厚地款待關羽的使者,讓他們周遊城中,到各家致意問候,或者讓家人親自給作戰士兵們寫信。關羽的使者返回後,將士們私下互相探詢,都知道家中平安無事,受到的待遇比以前更好,所以關羽的將士們都沒有鬥誌。正巧孫權緊跟著來到了江陵,關羽知道自己勢單力薄,就逃往麥城,再往西到了漳鄉,眾士兵都離開關羽投降孫權。孫權派遣朱然、潘璋堵住關羽必經的道路,把他們父子二人擒獲了,荊州便平定下來。

【原文】

以蒙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賜錢一億,黃金五百斤。蒙固辭金錢,權不許。封爵未下,會蒙疾發,權時在公安,迎置內殿,所以治護者萬方,募封內有能愈蒙疾者,賜千金。時有針加,權為之慘憾,欲數見其顏色,又恐勞動,常穿壁瞻之,見小能下食則喜,顧左右言笑,不然則咄喏,夜不能寐,病中瘳,為下赦令,群臣畢賀。後更增篤,權自臨視,命道士於星辰下為之請命。年四十二,遂卒於內殿。時權哀痛甚,為之降損。蒙未死時,所得金寶諸賜盡付府藏,敕主者命絕之日皆上還,喪事務約。權聞之,益以悲感。

【譯文】

孫權任命呂蒙為南郡太守,封為孱陵侯,賜錢一億,黃金五百斤。呂蒙堅決推辭所賜黃金和錢,孫權不允許。封爵令還沒有下達,適逢呂蒙的病發作了,孫權當時在公安,就把呂蒙接來,安置在自己住的內殿,用了各種藥方給他治病,懸賞國內能治好呂蒙病的人賞給黃金一千斤。有時紮針治病,孫權為呂蒙的疼痛而難受,想經常去探望他的病情如何,又怕勞動煩惱驚動了他,常在牆壁上鑿洞來看他,看到他稍微能進食,心中就感到高興,對左右的人就有說有笑,如果呂蒙情況不好,就歎息不止,以至夜間睡不著覺。呂蒙病稍好一些,孫權就為他下赦令,群臣都來慶賀。後來呂蒙病情加重,孫權親自到病榻前探望,命令道士在夜晚的星辰下為呂蒙祈求延壽。四十二歲時,呂蒙死於內殿。當時孫權非常悲痛,為他減樂損膳。呂蒙沒死之前,把孫權賞賜給自己的金銀珠寶全部交給府庫收藏,命令主管的入在他死後全部上交,並囑咐喪事務必簡約。孫權聽說了這些事情,更加悲哀傷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