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擊敗了孫中山等革命黨人發動的“二次革命”後,以為主要障礙已消除,於是,對內加快了對民主共和製度的進攻,對外則積極投靠日本帝國主義,為複辟帝製做準備。

1913年10月6日,袁世凱脅迫國會選舉他為正式大總統。1914年1月10日,袁世凱宣布取消國會。4月,袁世凱炮製了《中華民國約法》,用以取代孫中山主持製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同年底,袁世凱又出籠了所謂《修正大總統選舉法》,將總統的權力擴大到與專製皇帝一樣。然而袁世凱仍不滿足,他夢想有朝一日登上皇帝的寶座。

為了複辟帝製,袁世凱積極尋求日本帝國主義的支持。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借口對德宣戰,出兵中國山東,取代了德國在山東的地位。對此,袁世凱宣布“局外中立”,承認了這個事實。更有甚者,1915年1月,日本以讚助複辟帝製為誘餌,向袁提出了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袁世凱於同年5月10日接受了“二十一條”中除第五部分內容以外的全部要求,暴露了賣國賊的醜惡嘴臉。

通過賣國換取了日本支持後,袁世凱認為複辟帝製的條件業已成熟,於是不顧全國人民的反對,於1915年12月12日宣布接受帝位,12月31日宣布改中華民國五年(1916年)為“中華帝國洪憲元年”,並於元旦舉行登基大典。至此,複辟帝製的醜劇已達到高潮。

袁世凱複辟帝製的活動,激起了全國各階級、各階層和各種政治力量的強烈反對。孫中山領導的中華革命黨自1914年成立起就堅持武裝討袁,1915年又組建了中華革命軍,在全國各地聯絡軍隊策劃武裝起義和進行暗殺活動。

以梁啟超為首的進步黨見袁世凱複辟帝製的活動遭到廣大人民的強烈反對,就與進步黨軍人蔡鍔商定了一文一武兩步方案:梁啟超發表文章,在輿論上反袁;蔡鍔伺機回雲南,策動軍事反袁。

袁世凱的倒行逆施在雲南軍政界中也引起強烈不滿。雲南將軍唐繼堯受廣大中下級軍官的敦促和梁啟超、蔡鍔的鼓勵,反袁態度日趨明朗。蔡鍔回雲南時,雲南已成為反袁誌士彙集的地方,進步黨、中華革命黨、歐事研究會以及雲南地方實力派在雲南形成了反袁的統一戰線。

蔡鍔歸來後,即在12月21日與唐繼堯、李烈鈞、方聲濤等舉行秘密會議,共商討袁大計。會議決定提前宣布雲南獨立,成立護國軍,武裝討袁,並通電各省。

袁世凱原認為雲南這支“兵僅萬餘,餉難月給”的軍隊是不堪一擊的,但經過3個月的較量,他不但未能將護國軍消滅,反而使自身的軍事力量受到了嚴重削弱。更可怕的是,貴州、廣西兩省相繼宣布獨立,其他各省也日益不穩,全國財政經濟狀況急劇惡化,內部反對之聲也不絕於耳。

帝國主義各國唯恐中國發生內亂,危及其在華利益,也由支持袁世凱轉為反對袁世凱。袁世凱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不得不於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製,並於次日宣布廢除“洪憲”年號,恢複中華民國紀年。袁世凱自導自演的一出複辟醜劇至此結束。6月6日,袁世凱這個獨裁者和賣國賊在全國人民的聲討和唾罵聲中病死,結束了可恥的一生。

時空隧道

(1)袁世凱稱帝後遭到了來自社會各階層的反抗,你能具體說說嗎?

(2)袁世凱稱帝為什麼會遭到普遍反抗?

五四運動

從1912年3月袁世凱竊取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起,到1927年蔣介石建立國民黨新軍閥統治為止,是北洋軍閥統治中國的黑暗時期。

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各霸一方,在連年內戰中形成皖、直、奉三大派係。1917年,在是否對德宣戰的問題上爆發了所謂“府院之爭”,最終導致了張勳擁戴溥儀複辟的鬧劇。“府院之爭”的結果是段祺瑞獲勝,北洋政府對德、奧宣戰。段祺瑞以“再造民國”的功臣自居,拒絕恢複國會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孫中山發起“護法運動”。1918年5月,“護法運動”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