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西將軍在談到瓜島激戰的意義時說:11月15日淩晨,日本海軍以失敗而告終。在這以前,是美國跟著日本的意圖挺進,在此以後,他們隻能跟隨我們的指揮棒撤退了。”
6.日軍偽裝成功撤退
1942年9月中旬,東條在陸軍大臣辦公室裏聽到從瓜島視察回來的官員們所做的戰況報告,表現出從來沒有過的激動。他說:“海軍在我們不知道的情況下發動這次戰役,讓我們陸軍擦屁股,這麼搞很不好!為什麼不在近處修飛機場呢?海軍說有絕對優勢能夠作戰,為什麼白天不能掌握製海權呢?是不是把攻守的地方搞錯了?怎樣才能挽回頹勢呢?”
10月下旬,日本陸軍內部也發生重大摩擦。日本大本營統帥部田中新一作戰部長向陸軍省軍務局佐藤賢了局長要求增加運輸船舶和飛機,並要求增加充分的兵力和器材,去瓜島附近洋麵恢複製空權製海權,奪取瓜島,遭到拒絕。
第三次所羅門海戰(瓜島海戰)失敗和第38師團運兵船被擊沉以後,陸海軍能夠利用的運輸船舶已經微乎其微了。11月6日,大本營陸軍部又向陸軍省要求增援37萬噸船舶(已損失27萬噸),陸軍省堅決不答應。雙方正鬧得不可開交時,海軍也來要求增援13萬噸船舶,各方互不相讓。
陸軍統帥部田中新一作戰部長反複堅持不能讓3萬人餓死在荒島上,聲嘶力竭地要求撥給37萬噸船舶,寸步不讓。陸軍省軍務局長則堅決不給,說的是:“3萬人餓死荒島,思之斷腸,但不能因為救3萬人而丟掉7000萬人(指日本當時的總人口),不能拿國家的命運去換一個瓜達爾卡納爾島。”佐藤賢了主管軍事行政,進退兩難。
11月8日,東條英機也說:“佐藤如果答應陸軍統帥部的要求,供應37萬噸船舶,民需用船就必定不足,鋼鐵生產也要減少一半,那將要影響國力,戰爭再也維持不下去了。”
從瓜島撤退嗎?善後工作又怎麼收拾呢?那就必然要在布幹維爾島或中部新幾內亞島迎擊盟軍。兵敗如山倒,尤其不妙。
前方士兵正在流血、正在餓死,後方領導集團也正在翻鍋一樣地爭吵。
田中新一氣急敗壞,打了佐藤賢了軍務局長兩個耳光。在另一個會上,甚至當著東條英機的麵大罵:“馬鹿野郎”(日本人常用的罵人話,意即混蛋)。當天晚上,東條下令撤消田中的職務,把他調到緬甸前線去當師團長。
戰爭開始隻有一年,不但石油和鋼鐵,就連飛機和運輸船舶也不足,這使日本軍國主義頭子們大傷腦筋。嚴酷的現實與開戰前他們的樂觀估計大不一樣。軍內統帥階層的船舶爭奪,具體說明了日本的國力已經不允許把太平洋戰爭打下去了。對這一點,當時不但東條英機知道,軍部知道,政治家知道,最清楚的莫過於財界的資本家們。開戰僅僅一年,國力已經達到破滅的邊緣了。
當年目空一切的東條,到現在已頭昏腦脹無計可施了。
11月12日,日本大本營作戰部第二課長服部從瓜島回到東京,立即向東條報告,他把失敗的原因歸結為以下9項:
1、盟軍完全掌握了製空權。
2、盟軍準備好了熾烈而巧妙的火力,日軍則是赤手空拳。
3、盟軍地麵和空中協同攻擊,日軍一切皆無。
4、日本指揮官能力薄弱。
5、士氣呈麻痹狀態。第二師的戰鬥力下降到1/4,衛生狀態尤其不好。曬不著太陽,都發高燒,患瘧病痢疾的人甚多,營養失調,運送一個傷病員需要4人至8人。
6、現雖有榴彈炮、野炮、山炮、高射炮共46門,但是彈藥嚴重不足。
7、糧食奇缺。即使能運去一點,也送不到第一線的士兵手裏。
8、軍司令官還健康,說是還要幹下去,但沒有掌握實際情況,特別沒有掌握最前線的實情。
9、盟軍船團在白晝毫無顧忌地堂堂登陸,日軍隻能在夜間利用潛水艦偷偷摸摸搞點小動作,用10艘潛水艇運到陸上的糧食隻不過夠吃2天。
11月16日,大本營作戰部再一次向東條要求征用運輸船舶,以便能在12月份有24萬噸運輸能力,到明年1月下旬能有20萬噸,2月下旬能夠有13萬噸輸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