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登陸衝繩島(3)(2 / 3)

“埃伯爾”號巡洋艦在80分鍾的時間裏,遭受了22架自殺機的攻擊,總計有6架日機直接撞中該艦。有1架自殺機率先突破密集的彈幕,拖著一條長長的黑煙帶,向“埃伯爾”號衝來,撞在艦首位置,炸開一條大裂口。此後,雖然“埃伯爾”號奮力還擊,擊落了多架日自殺機,但在一批接一批日自殺機的連續猛攻下,主舵機被炸壞,艦體幾乎被炸成了兩截,最後在艦上人員的驚叫聲中一頭紮入了大海。

“摩裏森”號驅逐艦在遭到2架自殺飛機直接撞擊後,又有2架用木材和帆布製造的老式雙浮筒雙翼自殺攻擊機對該艦實施了致命的一擊。其中1架撞在艦炮上,使彈藥庫發生大爆炸,另1架被美高炮擊中,降落在驅逐艦的航跡上,但駕駛該機的特攻隊員並不死心,仍然循著驅逐艦的航跡滑行,接著又猛拉機頭,一下子撞在“摩裏森”號的尾炮塔上,引起了更大的爆炸。在受到這2次撞擊後僅幾分鍾,“摩裏森”號便艦首翹起,逐漸下沉……

麵對日機的自殺性進攻,美軍逐步摸索出了對付的方法。派出雷達警戒艦和預警雷達飛機,嚴密監視日軍最可能出擊的方向,還在衝繩島和附近小島上建立雷達站,實施嚴密對空警戒;運用統籌學原理,科學組織艦船的防空機動,大型軍艦與日機來襲方向保持垂直,小型軍艦則與日機攻擊航向平行,采取突然急轉和增速,使日機難以對準目標;同時加強戰鬥機空中巡邏警戒,隨時根據雷達預警的報告,進行攔截。

而日軍的情況正好相反,因為進行自殺攻擊的飛行員沒有一個能夠回來報告攻擊經驗和體會,因此無法針對美軍的戰術變化進行必要的改進。

此外,美國人為了有效地製止日軍自殺攻擊行為,開始實施一種“將‘鼠群’搗死在它們‘老巢’裏”的方法:出動大批艦載機,連續轟炸日軍機場,爭取斬草除根,在日機起飛前將其徹底摧毀,使許多自殺飛機還沒來得及起飛便被摧毀在自己的窩巢裏。

此外,最初的以獻身為榮、毫不畏死的特攻隊飛行員已經損失殆盡,後來的飛行員大多是迫於壓力而參與特攻的。在日軍內部,認為這種犧牲沒有意義的厭戰情緒逐漸蔓延,甚至有些飛行員以沒有發現美艦為借口返回了基地。最終,日軍的特攻效果越來越小,因飛機和飛行員損失後得不到及時補充,能夠出動的飛機越來越少,特攻的規模也就越來越小了。

此後,日本人雖然又發動了一些“菊水”特攻和頻繁地小規模攻擊,但戰果甚微。

3.永不沉沒的“大和”魂

就在日軍自殺飛機猛烈攻擊美國軍艦的同時,象征著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大和”號戰列艦也踏上了一去不複返的特攻征途。

“帝國命運確實在此一戰。卑職已號召組織一支海上特攻部隊,以壯烈無比之英勇投入作戰,以此一舉振我帝國海軍聲威,發揚帝國海軍海麵戰鬥之光輝傳統、榮光後世。各部隊,不論是否是特攻部隊,都要下定決心殊死奮戰,徹底消滅敵艦隊,為帝國奠定永恒基礎。”1945年4月6日,聯合艦隊司令長官豐田大將在九州鹿屋海軍基地向聯合艦隊下達了這份著名的“特攻”作戰令。

給第2艦隊司令伊滕中將下達的命令是:以“大和”號為中心組成特攻艦隊,拚死猛進,協助日本陸軍和空軍,殲滅衝繩島附近的美國護航運輸隊和特混艦隊。然後,在衝繩海麵突破美海軍的封鎖後,擱淺自己的戰艦,以此為陣地用艦上的巨炮與美國人展開一場短兵相接的廝殺。

這是世界海戰史上空前絕後的“特攻”作戰。整個“特攻”艦隊的每艘軍艦隻有剛夠單程航行的燃料,所以每個人都知道這是一次自殺攻擊,此去必死無疑。

“大和”號1937年動工,1941年底建成下水。沒有趕上襲擊珍珠港,卻參加了中途島海戰。它艦長263米,排水量達6.4萬噸,裝有9門46厘米口徑的巨炮。這些數字都創造了世界造艦史之最,當年震驚西方海軍界的德國“俾斯麥”號與它比也隻能是“小巫見大巫”。1發炮彈重達1.5噸半,在炮筒裏壯漢可以自由地爬進爬出。舷側鋼甲厚近半米,被稱為“永不沉沒的大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