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特混編隊,又稱共用進攻部隊,由第5兩棲部隊副司令希爾海軍少將指揮,下轄9個特混大隊,共計護航航母2艘(艦載機47架)、重巡洋艦1艘、驅逐艦和護衛艦18艘、掃雷艦5艘、登陸艦艇48艘,運送海軍陸戰隊第4師之第22團和陸軍第27步兵師之第106團,共2個加強團的兵力,除一個營負責占領馬朱羅環礁外,其餘部隊為總預備隊,隨時準備加入誇賈林的作戰。
第52特混編隊,又稱南部登陸編隊,由第5兩棲部隊司令特納少將指揮,下轄7個特混大隊,共計護航航母3艘(艦載機71架)、戰列艦4艘、巡洋艦4艘、驅逐艦21艘、掃雷艦9艘、登陸艦船59艘,運送查爾斯·科利特陸軍少將任師長的陸軍第7步兵師,擔負攻占以誇賈林島為主的環礁南部島礁。
第53特混編隊,又稱北部登陸編隊,由理查德·康諾利海軍少將指揮,下轄7個特混大隊,共計護航航母3艘(艦載機96架)、戰列艦4艘、巡洋艦5艘、驅逐艦22艘、掃雷艦13艘、登陸艦船62艘,運送哈裏·施密特海軍少將任師長的海軍陸戰隊第4師,擔負攻占以羅伊島-那慕爾島為主的環礁北部島礁。
第57特混編隊,即岸基航空兵部隊,由約翰·胡佛海軍少將指揮,分為突擊大隊和搜索大隊,共有飛機470餘架,主要負責戰前偵察和航空火力準備,並支援、協同第58特混編隊奪取戰區製空權。
第58特混編隊,即快速航母編隊,由馬克·米切爾海軍少將任司令,下轄4個特混大隊,共計航母12艘(艦載機710餘架)、戰列艦8艘、巡洋艦6艘、驅逐艦36艘,負責消滅日軍在馬紹爾群島的航空力量,並對日軍在馬紹爾群島其他島嶼實施海空封鎖,隨時準備迎擊來犯的日軍聯合艦隊。
尼米茲將軍決心在登陸之前,用占絕對優勢的海空力量把誇賈林的防禦設施砸得粉碎。為此,美機實施了長時間的航空火力準備,自1月29日起連續3天對該島的機場、機庫、炮兵陣地等設施進行了猛烈轟炸。
謝爾曼少將的第3特混大隊出動的230架艦載機,對馬紹爾群島日軍的主要航空基地進行了一次毀滅性轟炸,將誇賈林島機場上整齊停放的100多架日機全部摧毀。與此同時,裏夫斯少將的第1特混大隊、蒙哥馬利少將的第2特混大隊,好像比賽似地先後對馬紹爾群島上的日軍各機場進行了大規模的空襲。昔日那威風凜凜的日機,頃刻之間被炸得七零八落,化為一堆堆燃燒的火焰。
在登島之前,美機僅在誇賈林主島就投擲了上萬噸炸彈,島上守軍有一大半被炸死,島上到處是濃煙滾滾、大火熊熊,簡直成了一座爆炸燃燒的火藥庫。就連從不願恭維任何人的史密斯少將,也曾在登陸後的幾天裏不斷地稱讚航空兵:“幹得漂亮。”
戰後的史學家在評論當時的戰況時說:“海軍炮火和空中支援……滿足了最熱切的期望,使部隊能夠上岸,並站得住腳。”據記載:l月27日,日本在馬紹爾群島仍有約150架可用的飛機,但是,到了D日那天(即1月31日),日軍在島上1架飛機也沒有起飛。
美軍在奪取誇賈林環礁南部島礁的作戰中,陣亡177人,傷1037人。日軍在這些島礁約有5100人的守備部隊,除49名日軍和125名朝鮮工程兵被生俘外,全部被殲。
就這樣,到2月7日,美軍順利攻下了馬紹爾群島的第一大島——誇賈林島,斯普魯恩斯將軍的中太平洋艦隊(第5艦隊)取得了“燧發槍戰役”的最後勝利。
4.空襲特魯克
就在“法警戰役”打響之前,尼米茲將軍的目光盯住了素有“日本的珍珠港”之稱的日本海軍聯合艦隊所在地——特魯克。
在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海軍聯合艦隊司令部所在地特魯克島一直披著一層神秘的偽裝色彩。
“特魯克”一詞,在馬來語中的本意是“聳入高空的山”。這裏的島嶼兼有珊瑚、火山兩種特點,與吉爾伯特、馬紹爾群島中的珊瑚島有所不同。特魯克島是特魯克群島(特魯克群島是加羅林群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最大的島嶼,呈三角形,每邊長60多公裏,中間是一個直徑30至40海裏的礁湖,真可說是一個天然的艦船停泊港。特魯克不僅位於加羅林群島的核心,而且還雄居南太平洋日本“內防衛圈”的心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