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中流砥柱(3)(1 / 2)

蔣介石在中國共產黨的揭露和全國人民的反對,以及國際輿論的譴責的雙重壓力下,被迫命令胡宗南停止軍事行動。這樣,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的第三次反共高潮在未及發展為大規模軍事進攻的情況下就被製止。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由此得以繼續保持。

總之,抗戰期間,中國共產黨麵對國民黨頑固派不斷挑起的摩擦和反共高潮,始終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在極其複雜的環境中,既進行堅定靈活的鬥爭,又高舉團結抗戰的旗幟,正確地處理了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的關係,保證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鞏固和擴大,成為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

4.中國的空戰

1940年6月,日軍攻占宜昌,中國軍隊牢牢控製著宜昌以下至洞庭湖的長江西岸,對該段長江航運進行阻塞日軍,日軍連宜昌日軍控製下的約2萬總噸的機動船舶也無法下駛。為了改變這種狀況,1943年初,日軍中國派遣軍著手研究實施一次進攻戰役,並於3月上報,得到大本營批準。此次戰役以“宜南作戰”為代號,目的在於打通宜昌至嶽陽段的長江航路,使閑置宜昌的機動船舶得以下駛,以加強長江的運輸能力。同時,殲滅長江西岸宜昌至洞庭湖一線的中國第6戰區主力。具體作戰計劃是:按南北方向把作戰區域劃分為3個地區,即安鄉、南縣地區,枝江、公安地區和宜昌以西地區,並按此順序分3期實施進攻,以確保能以優勢兵力逐次消滅當麵的中國軍隊。

達成目的後,轉入第4期撤回作戰,主力回返長江東岸,但要留置部分兵力占領和守備長江西岸。把5月5日作為戰爭發起日。此次作戰由日軍第11集團軍司令官橫山勇中將指揮,投入的主要兵力為該集團軍的第3、第13師和獨立混成第17旅的全部,第39、第40師的主力,第34、第58師和第68師各一部,以及集團軍直屬的2個野戰重炮兵團和飛行第44戰隊。此外,還有部分工兵、船舶部隊和海軍部隊協助作戰。

中國守軍為第6戰區的部隊與日軍對峙,虎視眈眈,司令官陳誠上將因籌劃滇西方麵的反攻,正在雲南組訓遠征軍,故由孫連仲上將任代理司令官。針對日軍的進攻企圖,第6戰區計劃;以第29集團軍固守公安至安鄉一線既設陣地;以第10集團軍固守枝江至公安一線既設陣地;以江防軍固守石牌要塞從南至宜都作為一線陣地;另以3個軍固守石牌以北的既設陣地。先以堅強的抵抗不斷消耗日軍,誘敵深入至石牌要塞至漁洋關之間,然後轉為攻勢,壓迫日軍於長江西岸而殲滅之。第6戰區部署在第一線及縱深的兵力為4個集團軍,共14個軍。

此外,中國空軍的4個大隊和駐華美國陸軍航空兵第14航空隊準備支援地麵作戰。

5月5日天空稍稍發白,日軍第3師和獨立混成第17旅主力及第及40第34師各一部,按照第1期作戰部署,分另從藕池口。華容、田螺礬一線發動觸,直指安鄉、南縣地區。中國守軍第73軍等部按部署有步驟地抵抗,日本軍隊被打得落花流水,可以說成了一條落水狗。其間尤以南縣附近的戰鬥最為激烈,日軍第40師第234團第3營的所有連長均被擊斃或擊傷。由於地形平坦且日軍占據優勢,南縣和安鄉先後於8日晚和9日黃昏失陷,該地中國守軍撤向洞庭湖南岸。5月12日,日軍轉人第2期作戰,企圖捕捉聚殲枝江、公安一帶的中國第10集團軍的第73軍和第94軍。

12日晚,日軍分南北兩個集團發起進攻,其第3師和獨立混成第門旅主力及第34師一部由安鄉一帶北進,向公安以西地區攻擊;其第13師主力和第58師一部在董市西南渡過長江,由北而南向枝江一觀音寺一西齋大路及其以西地區攻擊前進。在兩路優勢日軍的夾擊下,公安地區的中國守軍第對軍四麵受敵,戰勢是十分不利的,也會有為避免陷於孤立的可能,出於這種情況遂放棄公安向西轉移,跳出了日軍的包圍圈。至15日,雙方在枝江、劉家場、暖水街、大堰檔西側一線激烈交戰。

16日和17日,日軍繼續向西猛攻,中國第10集團軍在予敵以較大殺傷,就自身亦傷亡給軍隊帶來很大困難的情況下被迫向西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