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明神宗定陵之謎(2)(1 / 3)

定陵地宮出土的珍貴文物多達3000多件。其中有絢麗多彩的織品、服裝,小巧玲瓏的鑲寶金質首飾,還有許多世間罕見的金器、玉器、瓷器等,都是研究明代工藝的珍品。

我們現在見到的地宮完好無損,人們就猜測,地宮石門在試掘時是怎樣打開的?古時候,石門又是怎麼關閉的?從《史記》以來大量文獻記載,古代帝王墓室都設有伏火弩矢一類的防盜設施,定陵有沒有呢?

定陵玄宮石門的打開方法,據當年發掘定陵的考古工作者介紹,定陵玄宮五室的七座石門,每座門的門扇裏側都有突起的石坎,門洞地麵的中線位置也有凹進的石槽,玄宮在打開之前,頂門的石條(明代稱“自來石”)就是上端頂在門扇的石坎之下,下端嵌在門洞地麵的石槽內。定陵發掘時,考古人員受文獻記載中“拐釘鑰匙”的啟示,用一根開口的鐵質板條,從寬約3厘米的門縫伸進,將石條卡住後頂起,石門就輕而易舉地打開了。

根據石門和石條形狀分析,帝後入葬完畢,石門的關閉方法,可能是預先將一扇石門關嚴,然後將另一扇石門關到地麵石槽裏側的位置,送葬人員在殿室裏側將自來石立起,下端嵌入石槽內,上端靠在門扇的石坎上,室內的人員從門縫鑽出,其他人員在門外用拐釘鑰匙將自來石卡住,使之不至因一麵懸空而傾倒。然後回拉門扇,將門合嚴,自來石的上端就隨著門扇的關閉,滑到石坎之下,石門便被自來石頂死了。可以想像,當時玄宮的設計人員,在如何關閉、開啟石門的方法上,確實是動了一番腦子的。

定陵玄宮在發掘過程中,沒有發現任何防範盜陵的弩矢、機關之類的東西。大概是因為,明代的陵區駐有龐大的保衛陵寢的軍事機構,陵寢的安全可謂萬無一失。明代的皇帝又自信其帝業會千秋萬代,傳諸無疆,因此,沒有設置如上防範措施的必要。

玄宮布局的玄機

地宮又稱玄宮,參觀了定陵的地下玄宮,細心的人還會產生更多的疑問:定陵玄宮為什麼要設計成前、中、後、左、右五室?五室的功用各是什麼?這是明陵玄宮中的一種特殊形式還是基本代表了明陵的玄宮製度?為什麼那麼多的房間都是空的?對於這些謎,有關專家作了一些初步的推測,基本上可以解釋其中的某些謎團。

專家認為,定陵玄宮設置成前、中、後、左、右五室,有源遠流長的依據。據《明世宗實錄》記載,嘉靖十五年五月,在討論永陵營建規製時,明世宗曾說過,長陵等陵地中宮殿、物品等如仿九重法宮來修建,人力物力花費太大,最好把這些都省去不用。由於大臣們的建議,才得以“稍存其製”。所謂“稍存其製”,依當時背景分析,不過是儒臣的文飾之辭,實際上就是仍然仿照九重法宮營建。文獻記載,定陵仿永陵修建,玄宮建築自然也不例外。定陵玄宮九重法宮式的布局正說明了這點。

那什麼是“九重法宮”呢?“法宮”一詞最早出現在《前漢書·晁錯傳》,其中說:堯舜禹等五帝明察秋毫,他們的臣子沒有人能夠趕得上,所以重大事情都由他們親自處理,處理事情的地方就叫做“法宮”。可見,法宮在古代是指君王日常居住和處理政務的地方,即路寢正殿。冠之以九重,則更明確為天子路寢的正殿。當然,明世宗所說的“九重法宮”,是指明代的九重法宮,即北京紫禁城內的皇宮內廷建築,而不是夏、商、周三代及其以前的九重法宮——明堂或路寢建築。

古代儒家對明堂或路寢建築的具體形製,有過“五室”、“九室”,“單層殿式”、“重樓式”等各種爭論,但認為明堂或路寢建築平麵是一種縱橫各為三數的“井田”,亦即“九宮”格局,卻是西漢以來諸儒無異議的。

明朝皇宮的總體布局,前朝、後寢建築的布局均隱約可見這種格局的影子。北京皇宮,麵朝後市、左祖右社的布局方式無疑仍是古都井田法的體現。明朝的紫禁城,中路有三大殿即奉天、華蓋、謹身殿,嘉靖時改名為皇極、中極、建極殿,左有文華殿,右有武英殿;後寢建築,中路有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左有東六宮,右有西六宮,實際上都是儒家經典中明堂或路寢建築所遵循的“九宮”格局。所以,明永樂年間翰林侍讀李時勉的《北都賦》認為,宮殿的建築模式,數量的增加或者減少都要符合皇帝定下的規矩,模式必須遵照明太祖立下的製度。天啟年間,禮部右侍郎蔣德璟的《三殿鼎成賦》中記載:皇極殿的門煥然一新,巍峨龐大,但仍然和中極、建極殿連接在一塊,這好像太乙之宮,前有太乙,後有鉤陳,這實際上就是映照紫微星座的三顆星。所以,皇宮中的主體建築實際上是與天象對應的。